美文阅享

过年

  • 发布时间: 2018-07-23

过 年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b6a082ab0102wyxo.html

春节也被称为“过年”。过年的美好感觉存在于我儿童和少年时的记忆里。过年对于那个时代的孩子来说是最美好的记忆。

“过年”这个词的使用从何时开始,我没有考证过,民间有多种传说,而且大多与灾难以及祸患有关。过去,人们通常把过年说成是“过年关”。过年,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是一个“关”。越不过去这个“关”,就会成为“年”的牺牲品,过了这个“关”就可以迎来新的希望。我们曾经看过的电影和歌剧《白毛女》就是以“过年”开场,杨白劳也正是在除夕夜被逼自杀身亡。

但是,不管如何,中华民族的子孙对于过年的热情从来都没有减弱。过年时,人们会千方百计地回到家乡,回到父母和亲人的身边,无论贫穷或富贵,都会以热烈和喜庆的气氛来迎接过年。在《白毛女》中,出门躲债的杨白劳还要为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当做过年的礼物。

有一些人在过年时可能会因为个人境遇的不同或喜或悲。但是,对于孩子们则完全是最喜庆的节日。每当过年来临,不管多贫穷的家庭都会想尽办法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新鞋和新帽,也会给一点“压岁钱”,还有一些好吃的东西,也可以看到平常难得一见的民俗表演。

贴窗花及春联和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在年关到来之前,几乎所有的人家都会买春联和窗花以及鞭炮,更有心灵手巧的人家可以自己剪出各式各样的窗花,在过年前将房屋装扮一新。放鞭炮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是考验男孩子是否勇敢的标志。更有一些胆大的孩子用各式各样的方法展示自己高超的“放炮”技能,也有一些喜欢恶作剧的孩子用鞭炮去吓唬女孩子和路人。

我记忆中的过年是从一九七〇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刚刚有些记忆的我随父母来到沿淮平原的一个小镇居住。这里是极偏僻和落后的小镇,和外部的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当地的人们还处于农耕时代。小镇上没有几名公职人员,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农民,农忙时到田里劳动,农闲时将自己种植和饲养的农副产品以及家禽家畜运到小镇上出售。小镇十天有四天是逢集的日子,其中逢五和十是大集,逢二和七是小集。平常逢集的日子,人员会增加许多,一般早晨六七点钟就开始有人陆续来到小镇开始买或卖,大约到了中午十二点钟左右,集市就散了。散集后的小镇上唯一的一条南北街道几乎看不到人,只有一些狗和猪以及鸡鸭在街道上悠闲地遛达。如果到了即将过年的时候,小镇就会比平常热闹许多。这种热闹景象大约从过年前一个月开始,街道上各种买卖的人群是平常的几倍,还会出现一些民间杂耍和表演,说大鼓书的艺人也从平常的一场增加至两三场,也会有一些卖假药和伪劣调味品的摊贩出现在集镇上。总之,所有的人都希望在大年到来之前多赚些钱,作为过年时的花销。据说,“文革”前的小镇在过年前后还会有“旱船”以及舞灯表演,这一切在“文革”中都被取缔了。直到1977年春节,我才在小镇上看到“旱船”和“高跷”的表演。

过年最重要的内容要买肉、蒸馒头和包饺子。在我记忆中,当时猪肉大约是一斤八角钱。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所限,一般人家一年吃不上几顿肉,何况还要凭票供应。但只要是过年的时候,人们都要尽可能地满足家人吃肉的愿望,尽可能多的买些猪肉或者“猪下水”等。所买的猪肉一般都是肥肉多,瘦肉少,肥肉可以炼油以满足油炸食品所需,瘦肉一般用于包饺子,真正端上桌的肉一般都是肥多瘦少的大肉片。这些大肉片非常受平民百姓家庭的欢迎。主要原因,一是解馋,二是比较油腻吃不多,可以避免一扫而光的尴尬。有的人家因为常年不沾荤腥,遇上过年因吃了较多的肥肉而导致肠胃出现问题而就医的事情常有发生。蒸馒头几乎是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劳作一年的人们平常几乎很少吃白面馒头,一般都吃粗面或杂面馒头,穷一些的人家也要蒸一些掺了白面的馒头。馒头用大锅蒸出来后,等凉了以后就存放在“巴斗”里(沿淮农家常用的一种草编容器,类似小水缸大小),一般可以吃半个月,也就是可以吃到正月十五。过了正月十五就恢复成日常生活状态。包饺子也是所有人家过年所必须做的事情。饺子分为素馅饺子和肉馅饺子。一般情况下,大年三十晚上可以吃上一顿肉馅饺子,除夕和年初一之后,一般就是素馅饺子。包饺子是大年二十八以后就要开始的工作,一般情况下,包饺子是女人或女孩子的工作,男人和男孩子负责劈柴烧火等活计。家中女性少的家庭还要请亲戚或邻居过来帮忙。总之,蒸馒头和包饺子是沿淮乡村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

蒸馒头和包饺子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是节后送礼的需要。初一之后,特别是大年初三,闺女回娘家时,送给父母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馒头和饺子。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大年刚过,在冬季空旷安静的沿淮平原上,在高低起伏的乡村土路上,在田野中蜿蜒的小径上,或挑或提着礼物的身着节日服装的男人和女人们在路上或快或慢的走着,他们的担子里和篮子里盛放着的礼物就是点缀着红色印记的馒头以及各种造型的饺子。他们的脚步是坚定和踏实的,他们脸上的笑容是真诚和幸福的。这是一幅中国农村的风情画,也是那个年代中国乡村过年的真实写照。

曾经有两三年的时间,我家搬到离小镇约有几公里的一个更加偏僻的乡村。在那里,我也亲历了几次乡村“过年”的感觉。过年的时候正是农闲,农民们没有什么农事就早早开始筹备过年的事情。一般来说,一个村子会杀一两头猪,这些猪肉主要是满足整个村庄的过年猪肉供应。杀猪一般都会在大年二十之后开始,一般会请专门的杀猪匠前来帮忙,完成一系列宰杀、剃毛、开膛破肚等工序。杀猪匠完成这些工作以后,村民们一般不给他们工钱,而是送一些猪下水给这些杀猪匠以冲抵工钱。有时候,杀猪完毕后,会将一些猪杂碎由村里的厨子烹制成一锅“大杂烩”,村里的人家人人有份,大家从各自家中拿来碗筷痛痛快快地吃上一顿。我也曾吃过一次,难以言表的美味让我记忆至今。

沿淮地区多河塘和湖汊,养鱼几乎是每个生产大队必做的事情。一般过年前都会由生产大队统一捕捞,然后根据家中劳动力和人口的多少分鱼。由于没有冷冻设施,一般人家除了留足过年用之外,都将剩下的鱼做成鱼干,晾晒在家门口的屋檐下或门口的树枝上以备以后家里来了客人享用。

孩子们的工作主要是为过年准备柴草。由于过年要使用大锅,一般的柴草难以把叠放了多层笼屉里的食物蒸熟,必须用树枝或木材。于是,在过年前一个多月,孩子们就要去砍树枝、刨树根、劈柴等,并且还要将它们晒干,留待过年期间烧火使用。

过年时,特别是大年三十至初五这段时间,有许多过年的规矩。大年三十时,虽然全家都可以上桌,但长辈必须坐在上位,座位的排序也有规定。长辈动筷子后其他人才能夹菜,即便是不懂事的幼儿也要在这个时候严守规矩。吃饭前,还要集体拜祖宗,把第一杯酒敬献给祖宗。晚上守岁时,要求成年的男性一定要熬过午夜十二点,对于未成年的孩子尽管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一般也要求能够守岁过子夜。大年初一拜年时,未成年的孩子要给长辈拜年叩头,长辈会根据叩头的真诚程度确定压岁钱的多少。过门的媳妇回娘家时,送的馒头以及饺子的的多少也是表现其是否孝心的一个标准。一般来说,过了大年初五之后,过年就会告一段落,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被沿淮地区的百姓当做过年的正式结束。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点灯笼之外,还往空中丢火把。当这一切完毕之后已近午夜时分,虽然有圆圆的月亮相伴,但大多数人已进入梦乡。这也预示着过年结束了。

1970年代末,我家搬离小镇回到遥远的城市。许多年以后,我还会时时想念那些 “过年”的日子。在城市,尽管物质越来越丰富,条件越来越好,但过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我也曾经在国外有过几次“过年”的经历,则即使是唐人街上也没有多少气氛和感受。近十多年来,我在春节期间也去过国内许多城市和乡村,尽管也还有过去过年的影子,但还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了。

或许你可以找出太多的理由来解释这些现象。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那些让我记忆犹新的过年习俗似乎距离我越来越远了。

我想找回过年的感觉,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开始。听着窗外稀落的鞭炮声,我似乎感觉到一些什么。

过年,是中国人的节日。

过年是中华民族心灵的节日,也是精神的节日,我们应该保持和发扬它。

 

 

                                                  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