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湘东印象

  • 发布时间: 2020-11-16

湘东印象

肖 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xiaojiang


曾经多次到访湘水汤汤流过并被称为“湘”的湖南,每一次都被湖湘锦绣山水所吸引,更为千年弦歌不绝的“湖湘文化”所折服。可是,在我的心中也有一个疑团始终未解,那就是为何湖南被称为“三湘”?又为何在被称为“湘”的湖南大地上独缺湘东?

这个疑问终于在二〇二〇年的深秋时节得到释解。在浓浓的秋意中,应中国作协创联部之邀,我有机缘参加“我们向着小康走——中国作家湘东深扎采风创作”活动到访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在湘东,几天的采风活动让我的疑团得以解开,也对湘东有了一次较为深刻的印象。

湘东区隶属于萍乡市,西部和西南部都与湖南省交界,是江西的西大门,有“赣西门户”、“吴楚通衢”之称。翻开湖南和江西两省的地图,可以明显地看到湘东乃至于整个萍乡都处于泛洞庭湖平原的边缘,和物产丰富的湖南平原地区连成一体,成为“湖广熟,天下足”历史名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明、清历史上,湘东始终处于江西管辖区域内,似乎与湖南并无隶属上的纠葛。湘东虽然不隶属“湘”,但地理上在“湘”的东部。然而,我又想,所谓的“湘东”应该是在“湘水之东”的意思。因此,称湘东为“湘之东”是地理方向,称之为“湘水之东”则可以被看作是距湘水之近的地域且深受“湖湘文化”影响的地方。不论如何解释,湘东都与“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文化的影响。

在历史上,位于湘水之东且位于泛洞庭湖平原渔米之乡中的湘东受“湖湘文化”的熏染,其人文气息浓厚且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衔赣抚匡庐,襟潇湘衡岳”的地理位置让湘东可以“纳吴越之风韵,融荆楚之文风”,从而享有“右文之乡”的美誉自是必然的结果。

走在湘东的山水间,在不经意中与湘东浓浓的颇具“湖湘文化”特色的文化氤氲撞个满怀,也让我在一次又一次惊奇之中感受到湘东文化的魅力。

翻开历史的一角,湘东的名字不时出现在历史名人的笔下。唐代名相房玄龄从这里走过,并留下文字和诗篇;大诗人张九龄从这里走过,也有遗篇留存于世;唐代名臣和文学家范成大曾流连于湘东的山水,诗篇中注满了湘东山水之情;大书法家和诗人黄庭坚也曾在湘东的五峰山下挥毫泼墨,五峰山永远留在了他才气飞扬的文字中;唐代理学家朱熹在湘东黄花驿留下了“鼎足炉边坐,陶然共一樽”的佳句;清代大学者查慎行在“自湘东遵陆至芦溪”的路上吟出了“.…..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的名篇。在他的诗句中,我们也可以读出清人得出的“犹与湖南风土似”的湘东印象。

湘东的山水让历代的文人墨客纵情,他们的文字和诗句也滋养着湘东的山水和土地。湘东千年以来,人文荟萃,文气丰盈,不仅让湘东的山水洋溢着灵气,更让这块土地人杰地灵。

在参访中,我特别关注了湘东的“傩”文化。湘东的傩文化源远流长,傩面具、傩舞、傩庙三者俱全,我有幸在湘东区文化馆观看了当地百姓的傩舞表演。在傩文化展示厅中,看到这些历史可以上溯至先秦时代的傩文化得以流传和保护下来,让我对湘东充满了敬意。述说湘东历史文化的不仅仅只有傩文化,还有皮影戏。湘东的皮影戏有别于流行于其他地区的皮影。在皮影制作方面,湘东的皮影用牛皮制作,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驴皮制作工艺。湘东的农民画也历史悠久,从湘东普通百姓手中创作出来的农民画中,可以看出湘东普通百姓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质朴夸张的艺术手法。除此之外,还有花锣鼓和龙舟文化。我想这一切都与楚文化和湖湘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时间的文化融合中,湘东人也继承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

从氤氲厚重的人文历史中走出的湘东承继着悠远的文风,在继承和创新上也做了极为宝贵的探索和尝试。在三石竹艺中心,我看到了传统手艺的继承,也欣喜地看到了现代工艺的融合与创新。在零799艺术区,我不仅欣赏到了知名艺术家和书法家的作品,也看到了本土艺术家和书画家的作品。在熙熙囔囔的参观人流中,我看到了普通市民以及农民的身影,也看到了在展厅中流连着的许多老人和儿童,这一切都成为了我眼中的风景。

除了艺术和文化,湘东的经济也在探索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湘东正成为中国工业陶瓷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国家新材料示范基地,湘东也在为打造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而努力。

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湘东还是闻名全国的“水稻制种之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湘东区排上镇,一支以农民为主体的湘东制种队辗转3000余里到海南崖县,拉开了长达四十多年南繁制种的序幕。四十年间,数以十万计的湘东育种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凭着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过硬的育种技术,将育种事业发展成今天享誉海内的规模产业。其中的许多感人故事让人为之慨叹并油生敬意。一群普普通通的湘东农民以坚守和毅力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创业之歌,是新中国农民的典范和楷模。

走在湘东的土地上,在为荆楚风韵陶醉的同时,我还体味到了无处不在的红色文化。湘东这块土地是红色的。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预言在湘东这片土地上酝酿,在八百里井冈终于成燎为照亮中国革命的大火。1921年秋,毛泽东曾经过这里前往安源开展工人运动,李立三、刘少奇也曾先后经过这里到安源开办工人夜校。毛泽东还曾经过这里到安源组织和领导著名的秋收起义。这抹鲜艳的红色为湘东的历史增添了铁血和革命的印迹。

在鲜艳的革命印迹中,还有一个出自湘东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战士不应该被历史遗忘。他的名字叫凯丰。这个本名叫何克全的共产党人的家乡就在湘东。凯丰曾经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他逝世的时候只有49岁。

对凯丰的认识源自于红军时期井冈山的历史,尽管他曾经犯过“左”的错误,也曾经否决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但是,当他在实践中认识了真理并重新认识毛泽东后,勇敢地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他的磊落和坦荡让我为之钦佩,他的热情和才气也让我对他充满崇敬。他作词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让无数人热血沸腾,他以他的歌词给侵略者敲响了丧钟。

在萍草之乡,在湘水之东,有一片神奇的土地。这片叫湘东的土地有历史,有文韵,有名士,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走在湘东的土地上,走过湘东的山山水水,十一月初的湘东也已经秋意渐浓。秋意中的湘东,凝重的翠绿砌满了原野,秋阳下的山峦中飘散着缓慢的秋的氤氲。萍水汤汤,渌水悠悠。在渌水流经的地方,优雅的白鹭在水边嬉戏着,勤劳的妇人在河边劳作着,河边垂钓的人们悠闲地抛甩着渔线,阳光缓缓地洒在空气之中。微风吹来,萍草摇曳,清波漾动,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在我的面前徐徐展开。

看到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了一位宋代的诗人——卢炳为湘东写下的词:“秋色人家,夕阳洲渚,西风催过黄花渡。江烟引素忽飞来,水禽破暝双双去……”这是古人对湘东的描写,也是对今天的湘东自然环境的诠释。

站在夕阳之中,读湘东的人文山水,实在是一种美妙的享受。我不禁从心里对湘东说:湘东,我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