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用稀土产业创新 撬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 2019-07-18

用稀土产业创新 撬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19-07-17  来源:科技日报  

文章来源:https://www.mining120.com/news/show-htm-itemid-383247.html


SMM网讯:“神舟”“嫦娥”的成功飞天,离不开永磁辐射环;国内首台磁共振诊疗车每天服务18位农牧民,离不开稀土永磁材料的轻量化;为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生产X80高钢级管线钢,更离不开稀土……

在内蒙古自治区即将举行科技奖励大会之际,盘点稀土项目的各项成果,能为下一步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理念创新带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为这里的区域创新做出了全新诠释。

区域发展引发稀土“保卫战”

纵览内蒙古4年科技奖励项目,稀土获奖项目覆盖了稀土冶、环境保护、新材料及产业化、高端制造等领域。

“可以说,稀土的作用无处不在。它已成为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信息、生物、军工等尖端科技领域和国防建设的重要基础材料。”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主任池建义说。

包头市稀土工业储量4350万吨,占我国稀土储量的83.7%,占世界储量的38.7%。本世纪以来,我国开始逐步限制稀土出口,加大对稀土开发利用的人力物力投入力度,致力于打造国家稀土新材料和应用产品产业基地,大力推进以稀土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稀土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中国磁谷”。

理念创新首先体现在产业政策的深刻变革上。包头市出 台《包头市关于进一步加快稀土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包头稀土高新区配套出 台了《稀土高新区对稀土新材料企业给予销售奖励的实施意见》《包头稀土高新区稀土新材料生产企业更新先进设备扶持暂行办法》等政策。这些政策的集成放大,为老企业转型、新项目落地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创新平台也是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必选项。通过建设专业化的区中园和基地,发挥了筑巢引凤的强大功能,分别建设了稀土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上海交大包头研究院产业园、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产业园,近百个项目投资落地,极大地带动了稀土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打通了制约包头市发展永磁后加工产业的瓶颈问题,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就地配套。

技术创新让稀土更好用

荣获2015年自治区科学进步二等奖的“NdFeB废料和稀土电解渣综合回收利用”项目的产品主要用于稀土金属电解生产。“项目每年回收稀土废料约10000吨,从中回收稀土氧化物约3400吨,采用回收的稀土氧化物生产金属约2800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约8670万元。”包头市玺骏稀土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部部长赵海营介绍,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降低了酸碱废气和分离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充分利用了行业的废渣泥,解决了稀土熔盐电解炉渣及废旧熔盐难分解,稀土元素收率低的问题,有利于稀土资源的二次利用和保护性开采。

稀土应用,也让传统钢铁产业向特种化方向发展。在包钢稀土钢板材厂热轧生产线上,正在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生产X80高钢级管线钢。三年来,包钢集团出口逆势增长,钢材出口贸易量92万多吨,同比增长12.74%,增幅居全国首位,产品出口“一带一路”沿线21个国家。

“稀土的高效利用,要从提取分离和应用研发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二者缺一不可。可喜的是,随着我国稀土元素提取分离技术逐步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新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稀土创新必然是内蒙古区域创新中的重要一环。”池建义说。

产业升级打造北方稀土链

荣获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进步一等奖的“高容量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是降低电极材料制造成本的关键技术,倍受国内外科研机构的重视。

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研发部负责品质的工作人员皇甫益说:“该项目成果以管道式合成工艺为基础,采用梯度共晶——渐进化学共沉积方法,是改善氢氧化镍正极材料高温大电流充放电性能的一条有效途径。该项目成果对企业经济效益、地方经济和我国能源材料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包头稀土高新区经济发展局综合科科长高扬介绍说:“从改变‘挖土卖土’格局到自主提取分离,从新材料制备到延伸产业链,可以说,内蒙古稀土很扎实地走好了每一步,正在形成独有的区域产业体系。在赢得国际订单、赢得业内尊重的同时,我们必须说,是创新的力量改变了这一切。”

目前,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从稀土开采、研发、生产到贸易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42万吨稀土精矿、4.5万吨永磁、2万吨抛光、0.7万吨储氢、3.5万吨催化助剂和100万吨稀土合金的产能,产业链交互延伸,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原材料科研、生产基地和应用产品研发基地。而稀土永磁、稀土发光、稀土储氢、稀土抛光等稀土功能性材料在电子信息、国防军工、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生物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实现了众多新兴战略产业的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