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9-10-23 14:14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快培育建设特色小镇,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产物。
1、产业基础薄弱缺乏竞争优势 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灵魂,特色小镇的核心应是具有特色优势的生态产业链。但是目前我国特色小镇大多产业基础差、规模小、缺乏产业竞争优势。经济实力较强的特色小镇主要位于东部发达地区,这些特色小镇由于原有产业要素禀赋条件好,产业特色突出,易于形成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如云栖小镇的云产业,附加值较高。西部地区的特色小镇往往缺乏有竞争优势的要素禀赋结构,导致内生增长动力不足,出现产业发展滞后、缺乏特色产业与新兴产业、缺乏区域产业竞争力等问题,特色小镇经济效益不显著。 2、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突出 我国特色小镇地域分布虽然呈现地理区位跨度大的特点,但在某些区域中,生产要素、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似之处,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出现了同质化现象,例如在西部地区,特色小镇的产业定位大多为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且采取“旅游业+”的模式进行发展规划,如旅游+文化产业、旅游+养老服务业等。
3、特色小镇建设缺乏市场支撑 虽然各地的特色小镇都在学习浙江省的模式,但却忽略了在江浙沪地区的建设模式多数属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在建设特色小镇时,地方政府居于领导地位,根据当地优质历史文化旅游特色规划小镇时出现形象工程、急于求成、盲目跟风等问题,阻碍了市场主体发展。 4、资金来源相对单一 特色小镇建设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公共资金和民间自发产业资本两类构成,缺乏其他社会资本的有效参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特色小镇,其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的各级平台公司或地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由政府主导小镇建设发展;产业基础较好的小镇,由民营企业作为建设主体进行企业自行筹措,如广东省佛山地区,政府公共资金则主要投到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我国特色小镇建设对政府平台公司或地方国有企业的依赖度仍比较高,融资模式相比发达国家仍不够多样化。只有资金渠道需向多样化拓展,才能突破资金不足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5、缺少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从政府的顶层设计方案到可操作的落地规划,再到把图纸变成现实之间,是一段很长的生命周期。政府决策者本身并不是各层面的专家,需要聘请权威的第三方共同设计顶层方案,并由权威第三方全过程监督确保顶层设计方案能够准确落地,而现实中往往缺少这一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一个强有力的全过程监管,能够确保项目落地各个重要节点不出现偏差,在出现偏差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或者在无法纠正时予以暂停和强力终止,以避免损失的扩大化。目前特色小镇也缺少这种淘汰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