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社会资本下乡,巧借“农光互补”毁麦,背后的肆无忌惮不容忽视?

  • 发布时间: 2022-05-23

社会资本下乡,巧借“农光互补”毁麦,背后的肆无忌惮不容忽视?


原创2022-05-19 18:53·国民策划

文章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99364160575652391/?log_from=9aa21c264cfaf_1653266399039


近日,河北行唐县光伏发电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毁麦”事件,在网上发酵,闹得沸沸扬扬,两个村庄的上百亩麦田被铲平,而且有村民被打伤情况,再一次挑战18亿亩耕地红线,这种肆无忌惮的横行乡里,背后谁给撑腰?

社会资本下乡,巧借“农光互补”毁麦,背后的肆无忌惮不容忽视?

今日,官方关于这次“毁麦”事件,做出回应,并问责相关责任人,但感觉,还是处理得不痛不痒,并没有把粮食安全放在首位,这个联合调查,只是应付舆论压力,做样子给某些人看。

华北平原,本该是粮食生产的主产区,1000多亩的基本农田建光伏发电项目,居然在项目备案、环评、土地等各项手续上合法合规,俨然不把遏制和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放在眼里,背后肯定是违规安排占用大量耕地或基本农田,巧借“农光互补”项目,侵蚀耕地红线,粮食安全荡然无存。

中央和地方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党政同责,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实至名归,是谁在推动,侵蚀耕地面积,值得慎思。

地方要发展,招商引资本该没错。但是,社会资本下乡,跑马圈地、无序扩展,甚至侵害农民自身利益,强行破坏生产经营,这种肆无忌惮给谁看?

社会资本下乡,需要设置“红绿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必须靠产业支撑。但是,社会资本下乡,也不能与农民争利,而且还是未签约合同,征询同意的情况下,强取豪夺,损害农民利益。

从乡村发展角度来看,扩大投资离不开社会资本下乡,但也不能不守底线,触碰红线,把遵循耕地红线扔在一边,占用耕地或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跑马圈地”、“圈而不种”,不落实国家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的要求。

社会资本下乡,从事涉农项目,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深怀敬畏之心,守住生态红线,不搞大拆大建,更不能违规围湖造景、砍树挖山,要切实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一定要有序流转,租赁农户承包地也要实行用途管制、上限控制、分级备案、审查审核、风险保障金和事中事后监督。

社会资本下乡,对政府来说,一定要设置好“红绿灯”,防止出现骗补、烂尾的现象出现。因为,资本追求利润、讲究回报,多数都是奔着享受涉农补贴或政策优惠去的,有情怀的企业家下乡,参与乡村振兴,为数不多。

所以,当地政府招商引资,一定要把联农带农富农的项目引进来,有些事情适合农民干,有些事情适合资本干,而不是强铲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冬小麦,这是想打碎农民的饭碗,更是挑战中央的权威定调。

社会资本下乡,自身也要注重合作共赢,把产业收益更多留在乡村,把就业岗位更多留给农民,带动农村同步发展、农民同步进步。

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有两面性,需要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相关约束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及关系,能够达到多赢,各展其能。

农业,是永不衰退的朝阳产业,农村是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但更欢迎有情怀的社会资本下乡,参与到乡村振兴之中,而不是肆无忌惮的挑战红线,触碰底线。

从“毁麦”事件背后,反映出部分地方政府并未真正意识到守住耕地红线、维护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社会资本下乡,巧借“农光互补”毁麦,背后的肆无忌惮不容忽视?

从3月份起农户陆续收割209.83亩,企业集中施工清表53.17亩,这还不是严重的“毁麦”事件吗,3月份收割的青麦苗吧,这是政府推动行为,还是强迫农户这么做,这样就能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现在,种粮的农民越来越少,恐怕给农民带来的都是委屈、不满和集体的伤痛。

从全球粮食危机即将到来,粮食必然价格疯涨,农民下地需要“通行证”到肆无忌惮推动“毁麦”,对这种失衡的现象,解决根本性问题,才是关键,不是应付舆论压力,草草了事的回应及问责。

再看,“农光互补”项目,占用基本农田,合适吗?

本认为,这种光伏项目,一般占用“四荒地”建设,比较稳妥,像这占用一般耕地或基本农田,草率上马光伏项目,真滴是不负责任。

国家能源局,明确规定,出台了规范太阳能和农业结合的使用规范,太阳能电站如果建立在具有“产权”的建筑物上,只能算分布式太阳能电站,而没有产权的临建或大棚上,必须经过大型电站的严格可行性审批,防止对耕地资源的低效占用

其实,“农光互补”项目,也有可取之处,只是被一些不良社会资本,给玩坏了,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农光互补也称光伏农业,是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无污染零排放的特点,既具有发电能力,又能为农作物、食用菌及畜牧养殖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农光互补”,具有四大发展优势

1、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

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光与光伏发电需要不同的光波,光伏日光温室能够实现发电种植两不误。

由于太阳能电池组件会造成一定的遮光,每个大棚可根据不同农作物对光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装机容量设计,满足植物光合作用对光的需求。

太阳能电池组件还能阻隔部分紫外线,反射昆虫繁殖需要的蓝紫光,可有效减少种植作物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种植作物品质和产量,是利用高新科技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的新模式。

社会资本下乡,巧借“农光互补”毁麦,背后的肆无忌惮不容忽视?

2、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光伏产业成本的需要

传统方式建设光伏电站,一般为工业用地,成本高且不符合政府合理利用资源的方针。而利用“农光互补”项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农业趋势。

3、解决就业,增加农民收益的需要

建设“农光互补”项目,农民除了获得流转土地的租金以外,光伏项目公司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解决“40、50、60”年龄段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农民不用远出打工并有较好的收入。

社会资本下乡,巧借“农光互补”毁麦,背后的肆无忌惮不容忽视?

4、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导向

近几年,国家频繁颁布了与光伏发电有关的政策,从这一系列政策内容来看,国家扶持光伏行业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且随着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包括规划发展目标、补贴标准、补贴期限、资金来源在内的一系列扶持光伏发电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完善,为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光伏农业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项目打着光伏农业的幌子占用农、林业用地,以谋求税收优惠和国家财政补贴,换取企业或个人利益,“非农化”现象严重。比如,河北行唐县“毁麦”事件。制定光伏农业行业标准至关重要,有了标准才能引导产业发展的方向,可以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提供方向。

另外,正视这些问题、理顺光伏农业继续健康发展的思路,让光伏与农业在结合后双赢共好是光伏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双碳”行动、节能减排、乡村建设、美丽村居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项目交汇的同时,推动光伏+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目标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契合,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模式。

总之,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18亿亩耕地,是红线,是战略底线,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决不能让这种“毁麦”事件再次发生,坚决遏制一般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各地政府,必须把加强耕地保护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决不能弄虚作假,挑战红线,肆无忌惮,横行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