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推进田园综合体模式,节约挖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浏阳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许雅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加强用地规划和管理,是写好节约集约用地大文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浏阳市委政府高位调度,市自然资源局等政府职能部门通力配合,通过大力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不仅提升了乡村环境“高颜值”,促进了农业发展,更有效提升土地的“含金量”,带动了农民增收。
依托“童话湾里”和“诗画中州”两大功能区,一条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兴产业经济带已然形成,构造了浏阳“一带两区”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格局。近日,记者走进永安镇芦塘村和官渡镇竹联村,探访“童话湾里”和“诗画中州”两大功能区,揭开浏阳市乡村建设用地节约挖潜模式——田园综合体的神秘面纱。
童话湾里
深挖乡村种业资源,乡贤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夏日,走进永安镇湾里屋场,中华老种子博物馆内,陈列着800多个品类的老种子作物;连片的蔬菜基地里,当季老种子蔬菜长势正旺……一股现代化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
湾里屋场呈现出的乡村新气象,得益于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2017年7月,财政部确定在浏阳市启动田园综合体建设国家级试点,“童话湾里”功能区落户永安镇芦塘村。
近年来,通过盘活集体资产,“童话湾里”田园综合体功能区围绕老种子搜集储存、研发培育、繁育推广、体验品尝、农产品精深加工全产业链,集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农林观光体验、农业休闲等一二三产业于一体,探索出了一条以“乡贤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新模式。
怀着对老种子资源的独特情感,湾里屋场村民于建起在“童话湾里”功能区,成立了浏阳市湾塘盘古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农田1200余亩建成中华老种子博览园,其中包括中华老种子博物馆、老种子蔬菜基地等。
同时,由合作社出资对房屋软装进行提质、民宿公司负责客源和运营管理、农户自身负责房屋周边的绿化整理和环境维护,打造了一批主题民宿。
近几年,芦塘村充分利用“老种子”品牌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IP,每到节假日,前来研学游玩的游客纷至沓来。“去年接待研学4万人次,其中不少来自外地,今年的接待量有望突破5万人次。”于建起说。
田园综合体功能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当地村民带来了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临近中午,湾里屋私房菜馆迎来了一批批客人,老板于前在厨房忙得不可开交。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2015年,他辞去了工作,将老家农房精心装扮一番,改造成一家菜馆,“多的时候一天能接待30多桌,一年有30多万元的收入。”
诗画中州
以土地为资本引项目,村集体、农民和企业共享建设成果
6月23日一大早,位于官渡镇竹联村的田螺庄园就热闹了起来——来自长沙的200多名师生在此开展研学。
“田螺庄园的成功,得益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改革试点。”竹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吴敬芳说,2012年,村上以土地和基础设施入股的方式,引进田螺庄园项目。这里,也成为“诗画中州”功能区的核心区域之一。
而后,庄园不断植入新的经营业态,田螺湖、田螺农园、田螺森林城堡和植物迷宫等相继运营,不仅吸引了人气,也集聚了财气。如今,每年来竹联村观摩、旅游、研学的游客,超过3万人次。
集蔬菜种植、观光、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中州屋场蔬菜公园,是竹联村唤醒“沉睡”资源,不断提高土地增值效益的另一个成功实践。2012年,竹联村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通过村组流转400多亩土地,入股当地的鑫联种植专业合作社,60多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我们坚持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经过几年发展,蔬菜公园规模不断壮大,吸纳的农户从原来的60多户发展到了120多户,年销售额从80万元增长至500多万元。”鑫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昭武介绍,中州屋场蔬菜公园带动周边的“小生产”进入“大市场”。
在“蔬菜公园”成功经验的带动下,竹联村在2021年建成青螺湾种养家庭农场,村级集体经济再添活力。基地为游客特别是亲子家庭提供“捉螺、做螺、品螺”互动体验,并与蔬菜种植农业区、水果采摘区、花卉苗木观光区、民宿区相融合。“基地每亩增收4000余元,村级集体收入一年增收10余万元。”吴敬芳介绍。
“诗画中州”功能区构建的“村集体+企业+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田园综合体建设成果共享。现如今,竹联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卖起了土特产,办起了农庄,开起了民宿。
据了解,“诗画中州”已带动当地新增就业200余人,村级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3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61万元。
经验交流
探索经营培育管理新模式,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浏阳样板”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国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永安镇和官渡镇联合申报的“浏阳故事梦画田园——田园综合体建设”是湖南省此次获批的项目之一。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浏阳市田园综合体实施“项目建设+农户参与”的经营模式、“项目建设+政府引导”的培育模式、土地“三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农民充分参与的建设运营机制,通过入股分红收益、务工收益、自主经营收益、资产租赁收益等方式,达到了“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效果,这为全省、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样板,具体而言包括:
一是探索协同发展新模式。一方面,由单一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从单一产品到综合休闲度假产品开发升级,从传统住宅到田园体验度假、养老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综合开发模式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跨空间的资源共享、产业互动、人流互通,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二是探索集体经济新模式。探索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转交村集体持有、管护和作为村集体股权的财政资金使用模式。以专业合作社为平台示范,全民参与,推动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引入经营自主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制度化、运作市场化、资本股份制的全新理念,谋求集体经济新一轮大发展。
三是探索共享发展新模式。一方面,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能享受稳定持续的土地原始收益、合作社法人股收益、劳动收益、户籍人口收益等多方面收入。另一方面强调城乡互动,秉持开放、共建思维,依托长株潭城市群和周边城镇,放大目标人群,着力解决“原来的人”“新来的人”“偶尔会来的人”等几类人群的需求。
四是探索农民增收新模式。推广盘古合作社利用乡贤、能人带动,推动农民由单纯的劳动创收向依靠资产、依靠股本、依靠个人劳动、依靠集体经济发展等多渠道增收转变,通过发展新工作、培育新农民,促进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