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看国际能源合作新图景

  • 发布时间: 2017-05-16

5月14日~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如期在北京举行。这次高峰论坛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包括开幕式、圆桌峰会和高级别会议三个部分。其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举行了六场平行主题会议,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经贸合作、能源资源、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生态环境和海上合作等八方面进行研讨交流。
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共吸引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中外嘉宾共聚北京,就“一带一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论坛的成果清单显示,与会各方达成了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的具体成果。
“要抓住新一轮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技术变革趋势,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在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设施联通是合作发展的基础,而“能源”一词也在这里隆重登场。那么,整个高峰论坛为国际能源合作带来了什么?能源产业又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获得更多机会呢?
全球能源互联网或成新引擎
5月14日下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高级别会议“加快设施联通”平行主题会议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来自48个国家和11个国际组织(含欧盟)的200多位政府部长、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企业代表出席了会议。
与会各方一致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让沿线国家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要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沿线国家深化合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其他领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载体,各方将加强务实合作,推动实现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
俄罗斯联邦能源部部长亚历山大·诺瓦克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遇到挑战,为克服困难全世界人民应该把力量聚集起来。俄罗斯曾提出大欧亚倡议,当前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加大俄罗斯本国铁路、港口的建设力度,加紧建设新的能源管道和电网,通过跨区域合作,最终形成大亚洲能源环,为保障各国的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而习近平总书记主旨演讲中提及的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更是实现“一带一路”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思路。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提高电力化水平,让化石能源回归原材料的属性,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根本途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说。
他指出,目前,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约200亿吨标准煤,其中化石能源超过80%,带来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预计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总量将达到300亿吨标准煤。因此,更加广泛地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成为人类的迫切选择。
尽管全球清洁能源十分丰富,仅开发万分之五就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能源需求,但分布不均衡。目前,亚欧非大陆85%的清洁能源资源集中在从北非经中亚到俄罗斯远东的能源带上。赤道、北极等区域则拥有大量可利用的太阳能和风能。
然而,正如我国存在能源富集区和消费区地域上的不平衡一样,全球的清洁能源富集地区与能源消费地区也相距数百到数千公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连接清洁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实现各类集中式、分布式清洁能源的高效开发、配置和使用。当然,这需要把能源富集地区的清洁能源就地转化为电能,远距离输电,大范围配置。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认为,建设全球能源互联网有助于将我国电力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和能力与沿线国家的需求对接。这种设施联通,也为“一带一路”企业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据悉,目前非洲大陆已经开展能源互联网建设,比如非洲东部区域已经建成了埃塞俄比亚—苏丹的跨境输电线路,正在建设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的输电线路,扩大跨境互联电网建设,为整个区域提供电力。而且,有资料显示,非洲未来将构建五大区域能源互联网,推动区域内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同时逐步推进区域间电网互联,实现清洁能源跨区域配置。
刘振亚表示,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累计投资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有力带动智能电网、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新的引擎。
能源领域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目前,我国已经同很多国家达成了“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协议,其中既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等硬件联通项目,也包括通信、海关、检验检疫等软件联通项目,还包括经贸、产业、电子商务、海洋和绿色经济等多领域的合作规划和具体项目。而在短短两天的会期里,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个平台,各国又共同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成果清单。
在能源领域的设施联通方面,中国政府与泰国政府签署了政府间和平利用核能协定;中国国家能源局与瑞士相关机构签署能源合作路线图,与巴基斯坦水电部签署水电规划等方面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清单调整的协议;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等6个国际组织签署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
当然,设施的联通,并不是“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全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提出倡议,除了加强设施联通,还要加强政策沟通,各国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探讨构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俱乐部,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产能融通,各国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强能源科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联合攻关,推动重大项目、先进标准和工程服务合作,协同提高区域与全球能源供应和保障能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说的:“产业是经济之本。我们要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很多能源电力央企充分利用论坛契机,与沿线有关国家领导人、重要能源企业展开会见,深入交流能源合作相关事宜,取得一系列重要共识,签订一系列合作文件,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向纵深发展。
比如:中国国电党组书记、董事长乔保平拜会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双方就在埃塞俄比亚开发建设风电项目展开深入探讨。埃塞俄比亚政府欢迎国电到埃塞俄比亚开发建设风电项目。中国能建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丁焰章,党委常委、副总经理于刚拜会老挝国家主席本扬,双方就深化老挝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共识。
加快推进能源与金融一体化
过去4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政策沟通不断深化的4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自己的发展战略同“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紧密对接,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匈牙利等国家的规划对接工作也全面展开。
可以预见,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能源硬件联通方面,未来将有很多项目落地。那么,项目合作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融资瓶颈无疑是突出挑战之一。资本“走出去”,是产能“走出去”的先决条件,良好的投融资机制和稳定的资金输送是项目持续推进的基础。
为此,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正式成立。这些新型金融机制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
未来,中国还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中国石油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在参加“促进资金融通”平行主题会议时,就加快推进能源与金融一体化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议,构建大型能源合作项目不同国别投资主体共同参与的投资体系。通过加强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开放更多投资领域,引导国家类主权基金、商业性股份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重点项目投资,实现互利共赢。
与此同时,应建立服务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项目的多边金融支持平台。这种平台既包含开放性金融,也应有商业银行和投资基金参与;既能提供贷款、授信、供应链融资等多边金融服务,也可实现项目在平台直接发债融资,还能解决多地区资金结算、货币互换等资金融通需求,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真正实现产业和金融的高度融合。
此外,王宜林认为,应推动“一带一路”各国在防范重大风险、货币价格稳定、投融资平台和信用评级等方面开展务实有效的合作。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理念,建立“一带一路”项目投融资协调机制,创建保护投融资安全、应对危机的合作机制,切实防范各类重大风险。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