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在那遥远的地方

  • 发布时间: 2018-07-22

       在那遥远的地方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b6a082ab0102va8c.html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牧羊;每天看着她动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这是被誉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先生一九三九年创作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里的句子。

第一次听这首歌要追溯至一九七O年代初期,尚是少儿的我在一位“右派”老师的宿舍里偷偷地听到了这首从唱片中流淌出的美丽的歌声。当时,我不知道这首歌的主人是谁,也不知道“那遥远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地方。但是,歌声中飞扬出来的美感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田里扎下了根,“那遥远的地方”也成为了我向往的地方。

一九九O年代初期,在评选出的“中国歌曲百年精典”目录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名列其中。而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见到了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洛宾先生。从王洛宾先生的叙述中,我知道了“那遥远的地方”在青海,在美丽的青海湖畔,在金银滩草原上。就是在那里,有位好姑娘被人们回头留恋地张望。

王洛宾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出生在北京。他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到中国西部采风,并于一九三八年在兰州改编了其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从此,他与西部民歌结缘,在以后近六十年的时间里,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大西北,将他传奇般的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西部民歌的整理、创作和传播事业。为此,他也曾受尽磨难,却痴心不改,终成“西部歌王”。

《在那遥远的地方》创作于一九三九年。那年秋天,王洛宾受导演郑君里的邀请,协助其在青海湖畔拍摄一部名叫《民族万岁》的记录片。在美丽的青海湖畔,王洛宾结识了当地千户的女儿——卓玛。这个美丽纯洁而又调皮的十七岁藏族少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但两个正值青春的男女已经情愫萌生。在依依不舍的回望中,《在那遥远的地方》借助哈萨克民歌的曲调在王洛宾的笔下流淌出来,成为不朽之作。

青海是我向往的地方,青海湖也是我向往的所在。可惜,唯一的一次青海之行却与青海湖擦肩而过,于是,青海湖更加成为了我心中最美丽的向往。

或许正是这美丽的向往,我时时关注着她的一切,包括每年七月至八月在青海湖举办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以及近年来举办的“国际诗歌节”活动。此外,我还关心着环境和气候变化对她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青海湖在距今二百至三百万年前形成,原先是个淡水湖并且与黄河相连。大约十三万年前,由于新构造运动,导致周围山地强烈隆起,使原来流入黄河的河流被堵塞,青海湖演变成了内陆湖。由于气候变得干燥,青海湖也由淡水湖逐渐变成咸水湖。

青海湖又名“措温布”,藏语的意思是“青色的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测绘证实,青海湖面积为4568平方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测绘湖面积为4473平方公里;一九八八年,测绘湖面积为4282平方公里;二OOO年,国家通过卫星测绘,得出湖面积为4256平方公里;二O一三年八月,卫星测绘面积为4337.48平方公里;据二O一五年七月最新数据,测绘面积为4432.32平方公里,为十五年来最大值。

从青海湖面积的变化,可以看出,青海湖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湖水面积在缩小,直至二O一三年后,湖水面积才有所扩大。这里面有气候变化的原因,更多的应该是人为的因素。

青海湖长一百零五公里,宽六十三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

青海湖鸟类资源相当丰富,有二百多种。湖中盛产五大名鱼之一的湟鱼。青海湖中还分布着岛屿,其中的鸟岛闻名华夏。

青海湖是古丝绸之路青海道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公元六四一年,唐太宗应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请婚,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在前往吐蕃国的旅途中,文成公主曾经经过此地。青海湖畔至今还流传着关于文成公主与青海湖的传说。

我曾经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观看过青海湖的祭海活动。据说,这种祭祀活动源于蒙古族。蒙古族人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尤其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神。蒙古族除了祭天之外,还有祭山和祭海的风俗。在青海湖畔生活的藏族人也进行祭海活动。祭海已经成为一种带着浓郁宗教色彩的民俗活动,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它表达了青海湖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祈愿。二OO八年,青海湖祭海活动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青海湖畔有着一碧万顷的美丽草原,草原上游走着成群的牛羊。在美丽的草原上,还盛开着美丽的格桑花。

七十五年前的那个秋天,在格桑花盛开的草原上,年青的作曲家和十七岁的卓玛在青海湖畔相遇。那是怎样的一次相遇啊!这短暂的相遇注定要写进中国音乐史,注定要让后人去联想和追寻。因为,正是这短暂的相遇让一首至纯、至美、至真的中华百年金曲在青海湖畔诞生和流传,也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那遥远的地方”。

在中国,比青海湖畔的草原更美的景致数不胜数,但是,“那遥远的地方”却永远属于青海湖,永远属于青海湖畔美丽的草原。因为,在那片美丽的草原上曾经有一个优秀而又多情的作曲家和一个叫卓玛的美丽藏族少女。

我的思绪飞越崇山峻岭,飞向青藏高原,飞向美丽的青海湖畔;我的思绪穿越时空,和一九三九年那个美丽的秋天紧紧相拥。

在琥珀般的青海湖畔,在绿色天鹅绒般的草原上,在格桑花丛中,一匹骏马从远处飞奔而来。卓玛手挥皮鞭催促着马儿驰向远方,坐在卓玛身后的年青人紧紧搂抱着卓玛的腰肢任马儿欢快的飞去。卓玛的辫子在空中飞扬着,裙裾在风中舞动,草原深处传来这对年青人快乐的笑声。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太阳已经落进青海湖黛色的碧波中。草原上缓缓走来一匹马儿,马背上坐着两位暮归的年青人。他们一路无语,只能听见马蹄的声响和秋日里草丛中的鸟鸣。

这对年青人就要分开了,他们在离别的帐房前默默无语,只有依依不舍的眼神,没有约定,没有海誓山盟,甚至没有任何通讯方式,他们只能在无言中分别,只能从此相望于天涯。终于,卓玛以她的方式和这个年青人告别。她举起皮鞭,轻轻地打在年青人的背上。

这或许是世界上最独特的离别方式,也是世界上最浪漫的爱的表达。这轻轻的一鞭打在了年青人的身上,也打在年青人蓬勃跃动的柔软的心田。

青海湖是一个浪漫的湖,青海湖畔就应该演绎亘古流传的爱的故事。文成公主从这里走过,卓玛从这里策马飞过,还有从这里离去的未来的“西部歌王”。

青海湖是一个诗意的湖。她孤傲,她高洁,她美丽,她多情,她在静美的青藏高原上如一尊女神,目光流溢如秋水,发辫飞舞似旗风。

我一次次从梦中走近青海湖,一次次在梦中策马在青海湖畔。我多希望能遇见年青的作曲家和十七岁的卓玛,看他们骑在马上在金银滩草原缓缓前行;我多希望在美丽的草原深处听到卓玛银铃般的笑声和作曲家弹奏的美丽音符。

夕阳西下,夜色中的金银滩草原一片静谧。只有青海湖的碧波在歌唱,只有草原上的百灵鸟儿在歌唱。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2014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