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中国有众多的名川大江,汀江虽名列其中,如果没有毛泽东主席的词“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或许也不为更多人知晓。我知道汀江这个地理名词就是源自毛泽东主席一九二九年秋在福建闽西开辟革命根据地时于马背上哼就的这首名为《清平乐·蒋桂战争》的词。
对于热爱旅行的我来说,汀江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只是为俗事所累,汀江一直在我的旅行计划中,却一直没有找到机缘和它相遇。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中国作协陆续组织了五批作家开展“重走长征路”的采风活动,我也忝列其中。而我参加的第四批采风活动的出发地就在福建闽西,而汀江正是从闽西的红土地上流过。
闽西位于福建西部,涵盖龙岩市和三明市的部分辖区。闽西,古指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包括上杭、永定、连城、武平、长汀、清流、宁化、明溪八县。而龙岩占据大半壁河山,一般所指闽西就是指龙岩。
汀江是闽西的最大河流。它发源于武夷山南段,干流长度约二百八十五公里,与晋江,九龙江,闽江共同构成福建四大水系。从某种程度上说,汀江是闽西的母亲河。
汀江流域还是客家人的世居地,也被称为客家人的母亲河。
中国作家“重走长征路”第四批采风活动就是从汀江边出发,踏上“重走长征路”之旅。
六月的八闽大地山青水碧,汀江两岸生机盎然,我们穿行在青山绿水之间,向着闽西,向着汀江流过的神奇的红土地进发。
我们此行的首站是古田镇,下榻在古田山庄。古田镇位于上杭县,汀江之东。古田山庄内林密风清,湖光山色,安静怡人,距离著名的“古田会议旧址”不远。晚饭后,大家沿着山庄中的甬道散步,呼吸着潮湿又新鲜的空气,耳畔传来此起彼伏的蛙声和虫鸣,一幅恬淡的山水田园画面,让旅途的疲劳几乎消失殆尽。我们的采风活动将从古田起步,在汀江边的红土地上踏上寻访之旅。
“古田会议旧址”位于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建筑座东朝西,建于一八四八年。其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为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一九二九年五月,红军到达闽西,此建筑被改为“曙光小学”。同年十二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古田会议决议案。
我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在我祖母住房的客厅墙上张贴着一张年历画,其中的画面就是“古田会议旧址”。当时的我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童,对于这个看起来极其普通的院落,并没有太多的联想。四十多年后,当我走进这座院落的时候,内心充满着神圣感,也对八十七年前在这里主持和召开那次著名会议的历史人物充满敬意。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实践相结合的先河,开辟了一条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军的成功道路,确定了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准则,找到了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正确方向。正是从这里开始,人民军队开始摒弃一切旧军队的特征和痼疾,逐渐发展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并最终从胜利走向胜利。二O一四年十月,习近平主席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建军。这也是一次重要会议,被称为新古田会议。
从古田出发前往连城,从连城到上杭,从著名的才溪乡到红军曾经血战的松毛岭,从红军长征第一村——中复村到长汀瞿秋白烈士陵园,汀江两岸的红土地上布满了红军的足迹,烈士的鲜血也让闽西的红土地更加鲜红。
行走在汀江两岸的红土地上,我的内心时时被革命领袖和先烈的言行感动着,灵魂也一次又一次受到净化和洗礼。
在汀江两岸短短的日子里,我的思绪也一次又一次被带回八十多年前的峥嵘岁月,感念革命领袖的理想和情怀,感佩红色时代的党群和军民关系。
走在汀江边的红土地上,两位著名领袖和文人的身影不时在我的脑海中闪现,他们是毛泽东和瞿秋白。
对于毛泽东的评价自不需我赘言,而对于瞿秋白,历史上则是评价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评价:毛泽东是一个具有文学气质的革命家,瞿秋白则是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文学家(吴小龙《瞿秋白与毛泽东》)。我并不完全认同上述观点。在我看来,毛泽东并不只是具有文学气质,只是他在其他方面的卓越远远超过他文学上的成就。如果仅从文学(诗词)方面相比,中国当(现)代文人又有几多能出其右?而认为瞿秋白只具有革命精神也并不恰当。瞿秋白作为中共早期的领导人,其革命精神与革命气慨也非常人可比,怎能以“具有革命精神”相喻?
在风云际会的革命时代,历史让两位兼备文人和革命家于一身的中共领袖来到汀江边,来到闽西的红土地上,历史有其巧合的成分也有其必然的一面。
一九二九年五月,在井岗山“落草为寇”的毛泽东接到邓子恢的来信,得知因“蒋桂战争”导致闽西空虚。在邓子恢的邀请下,毛泽东于五月下旬进入闽西,后又率领红军三度入闽,从而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他的词——《清平乐·蒋桂战争》就是这个时期在倥偬的马背上吟就。作为一个具有大情怀的革命家和诗人,他的这首词大气坦然,无拘无束,貌似平淡的文字,精当至极。
也正是一九二九年的六、七月,由于当时红四军内部在建军原则以及建立根据地等问题上存在意见分歧,毛泽东被迫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前往闽西。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此时的毛泽东还处于“连鬼都不上门”的极度苦闷境地。在这样的日子里,毛泽东不仅要思考红四军和闽西红色根据地的前途和未来,还要思考整个中央苏区的前途和未来。
在一九二九年的秋风里,在上杭汀江边的临江楼上,在汀江边的大榕树下,面对着烟波荡漾的汀江,迎着深秋的江风,望着江对岸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菊花,身处逆境中的革命领袖似乎忘记了个人的进退和荣辱,以一个诗人的情怀,欣然命笔,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词作跃然纸上:“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此词诗情画意,秋意浓郁。一个兼具革命家和诗人情怀的伟人在他人生的低谷仍然将汀江之秋的风光描写的鲜明而爽朗,豪迈而乐观,天高海阔,气度恢宏。
十一月,党中央纠正了错误,毛泽东重回红四军担任主要领导。十二月底,在上杭古田召开了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毛泽东用写出恢宏诗词的大手亲自起草了“古田决议”。重回红军领导岗位的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之后,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同时,也被汀江两岸的革命形势感染,于一九三O年元旦期间写下了《如梦令·元旦》词:“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整首词只有六句,仅三十三个字,就将作者为胜利而欢呼的喜悦心情以及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也将其一代诗人的名字镌刻在汀江两岸的历史丰碑之上。
毛泽东不仅在汀江边留下了恢宏的词作,还留下了实事求是和深入调查的身影,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泽东曾三次到才溪乡进行社会调查,并于一九三三年十一月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在这个偏僻的山乡里,诗人毛泽东没有留下豪迈的诗句,而是深入到群众之中,以他的脚踏实地的作风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用铁的事实粉碎了机会主义者对根据地的污蔑,得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
在汀江边红土地上的毛泽东是令人敬仰的。他在这块红土地上充分展示了一个革命领袖的雄才大略以及伟岸胸怀,一个伟大诗人的才情和豪迈,开创了实事求是和深入调查的先河,也因此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而另外一个集党人和文人于一身的中共早期领袖——瞿秋白则既让我充满敬意,又为之唏吁感叹。
比毛泽东年轻不到六岁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如果称其是一位著名的党人,我则更愿意把他看做是一个著名的文人。瞿秋白一生短暂,但是,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他集诗人,社会学家,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思想家,翻译家于一身,对政治、哲学、文学、史学、翻译等都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又是一位著名的党人。他年仅二十八岁就被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和政治局常委,并在陈独秀被免职后成为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在被解职后,他在上海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结下深厚的友谊,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一九三四年二月,瞿秋白到达苏区后,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部长。红军主力长征后,他在转道香港赴上海就医途中,不幸被捕,从容就义。
在汀江边红土地上牺牲的千千万万的烈士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瞿秋白的死与绝大部分的烈士有着根本的不同。瞿秋白的牺牲是如此从容和勇敢,又是如此让人动容和充满悲情。他手无寸铁又身体柔弱,他的手上只有一只笔和一叠稿纸。他的学问和人品让囚禁他的人也为之感动,对他不用镣铐和刑罚,囚室中放置书桌,供给笔墨纸砚和古诗词文集,还为他新买白布裤褂两套,布鞋一双,每天允许在囚室外的天井内散步两次,还有人照料生活和医疗。他在囚禁期间,写下了身后曾被误读的《多余的话》以及《浣溪沙》、《卜算子》等诗词。其在《浣溪沙》中写下:“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从他的两首词作,能够感受到瞿秋白的自我坦白和剖析,也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矛盾和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追索。他用近似残酷的方式剖析自己的思想,拷问自己的灵魂。虽然有些词句情调感伤低沉,但也正因为如此,才更能体现他作为一个著名文人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心路历程。也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他完成了一个著名党人与著名文人在追求和信念上的交融,也完成了他从一个党人向文人的回归。他在狱中写就的,曾经引起后世争论和非议的《多余的话》,也同样是这样一种精神体现。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他在从容写下绝命诗后,用俄语高唱《国际歌》和《红军歌》,在“此地甚好”的长汀罗汉岭从容赴死,年仅三十六岁。
瞿秋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其追求自由爱情的炽热态度,这也是其有别于其他革命领袖的不同凡响之处。
瞿秋白和杨之华之间的动人爱情可以从瞿秋白送给杨之华的一枚名为“秋之白华”的图章而略见一斑。他们的爱情惊世骇俗,动人魂魄,在中共九十五年的历史长河中,只有瞿杨。
在我的眼中,瞿秋白文人的地位要远高于其党人的地位。但是,在那样一个大时代,一个著名文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红色理想毫不犹豫地把年轻的生命留在汀江边的红土地上,不能不让后人为之动容,为之骄傲,为之汗颜。
八十多年前的汀江边的红土地上,两个著名的文人和革命领袖,一个挥洒着理想和宏愿,并带领革命队伍从这块红土地上出发走向更遥远的地方,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一个将鲜血和理想洒在了这块红土地上,让人感念,让人怀想。
汀江边的红土地上到处都有红色的故事,那些发生在八十多年前的红色故事让今天红土地上的人们景仰,让今天红土地上的人们思考,让今天红土地上的人们不断砥砺前行。
汀江边的红土地上不仅有红色的故事,还因为汀江的流过让古汀州多了一份韵味,多了一份灵气。汀江不仅孕育了客家文化,还培育了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汀江流过的古汀州的红土地上,曾经走来了一个又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张九龄、柳宗元、张籍、蒋士奇、黄庭坚、陆游、朱熹、辛弃疾、宋慈、文天祥、赵孟頫、王阳明、徐霞客……。这些著名文人的到来,本身就说明了汀江流过的红土地所蕴积的文脉和诗意。
在这块灵秀的土地上,秉承着“君子质直好义,而恬于进取,小人愿慤少文,而安于勤劳,人安朴素、士乐诗书”的民风,耕读传家,英才辈出。据统计,明朝时期,汀江两岸就曾经出过五十名进士,二百五十九名举人;清朝时期,出过八十八名进士,五百五十七名举人。汀江两岸洋溢的文风和古意一直延绵至今。
走在汀江两岸,我不时可以看到“诗社”和“文学院”等文学团体的字样,在当地民众的言谈话语间也能感受到古汀州的文风雅韵。
古汀州之美,首推长汀。汀江从长汀穿城而过,在历史上,由于其处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地方,加以水路发达,自然是商贾云集之地。一般来说,商贾云集之地必是美酒和美食的故乡。长汀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在中国生活长达六十年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曾经三次到长汀,他说:“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尽管我在长汀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是走马看花,也已经感受到小城的魅力。
六月的汀江,激流汤汤,奔流南去。汀江从武夷山走来,从古汀州的红土地上流过。汀江流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流淌着客家人的精神,流淌着红色的精神。
我就将结束在汀江边的寻访,就将离开汀江边这块红色的土地。我以什么样的心情和汀江告别呢?我以什么样的语言和汀江话别呢?
站在浩荡南去的汀江边,耳畔传来江水不歇的回响。在汀江边美丽的夏夜里,也许我只希望汀江的风送来的氤氲里,只有安静、古朴、祥和和幽幽的书香。
如果,如果有缘再来闽西,再来古汀州,再来到汀江身旁,我将会继续寻找泽东先生的足印,来追思秋白先生的梦想,还要来翻阅客家人的族谱,品尝古汀州的美酒和美食,去观赏汀江上空不一样的月亮。
汀江,我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