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萍之乡

  • 发布时间: 2019-03-19

萍之乡

作者:肖江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xiaojiang

记得小时候在奶奶住的老屋东墙上挂着一幅镶在玻璃框中的画,名为“毛主席去安源”。画中,年轻的毛泽东身穿青布长衫,手拿油伞,走在山路上,他的身影在山之上,在云之上。当时,幼年的我对这幅画创作的背景一无所知,不知道毛主席去安源做什么,也不知道安源在哪里。长大以后,对这幅画才有了较多的了解。这幅画创作的背景是毛泽东1921年去安源煤矿组织工人运动。该画由刘春华执笔创作,累计印刷数量超过9亿多张,超过当时中国人口总和,被认为是“世界上印数最多的一张油画”。我也知晓了安源在江西西部,属于萍乡市。

我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毛主席去安源”以及有关安源路矿罢工的史实充满好奇,对安源一直心向往之,却一直未能成行。直到2018年,朋友鸣楚从北京前往萍乡挂职,我才将参访萍乡的行程提到日程之上。经过多次邀约,我终于借一次去江西公出的机会,相约另一位安徽的好友在阴雨连绵的三月上旬到访萍乡——毛主席1921年就到访过的地方。

在访问萍乡之前,我认真查阅了萍乡的资料,对萍乡有了一点初步的认识。

萍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3000年。在西周时期,萍乡属扬州,春秋时期属吴国,战国时期划为楚地。关于萍乡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萍乡地处江南,河湖众多,河湖中长有一种浮生植物,名曰萍草,此地为萍草之乡,故得名。在唐代《元和郡县志》中就记载了萍乡,并附有“此地多生萍草,因以为名”的文字。其二是,春秋时期,楚昭王路过萍乡,见河面上有漂浮物顺水而下,随从均不能分辨其为何物。楚昭王命人向孔子请教,孔子见到后说:“这是萍实,乃吉祥之物,只有成就霸业的君主才能得到。”传说,萍实集天地精华而成,千年难遇,遇见则意味着祥兆。使臣归来后将孔子的话告诉楚王,楚王非常高兴。后来人们称此地为萍实里,即为萍乡。不管哪一种说法正确,萍乡都和“萍”有关。萍乡是名副其实的“萍之乡”。

公务活动结束后,我乘坐高铁从南昌前往萍乡。仅一个小时的车程,我就踏上了“萍之乡”的土地。

萍乡位于江西省西部,以湖南省株洲和浏阳为邻。据说,坐高铁前往长沙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萍乡处于江西的西大门,素有“湘赣通衢”和“吴楚咽喉”之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正是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邻近湖南,以及湘籍人员众多等因素,才促成“毛主席去安源”这一历史性的事情发生。

由于我的行程安排较为紧张,且从邻省赶来会合的好友尚未到达,朋友朝清先生征求我的意见,想去何处看看。我不加思考地回答: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

在淅沥的雨中,我参访了位于安源区的纪念馆。徜徉在气势恢宏、史料丰富的纪念馆中,让我对萍乡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

萍乡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还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我一直以为是在湖南发起),它还是中国少先队的诞生地,红领巾的诞生地。当时的安源煤矿由晚清名臣盛宣怀于1898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最早的近现代企业之一,有“北有开滦,南有萍乡”之称。建成之后该矿达到年产煤炭近一百万吨的水平,有七、八千矿工。由于该矿采用的多是引进西方先进机械设备和技术,工业化程度较高,煤矿的产业工人素质也较高,产业工人中来自湖南的比例达三分之二以上。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毛泽东才以教员的身份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后来刘少奇和李立三也相继来到安源,开办工人夜校,培养工人骨干,在此发动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站在展览馆大厅中的由红旗、镐头、矿灯构成的巨大雕塑面前,我依然能够感觉到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饱满的革命热情和奋斗精神。

陪同我参访的朝清先生告诉我,在大革命时代,萍乡走出了许多革命领袖和将领,其中张国焘、凯丰就名列其中。从安源纪念馆出来后,我专程去参访了凯丰的故居。凯丰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是一个响亮的名字,虽然在苏区犯过“左”的错误,但是,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激情满怀,在延安曾经创作了催人奋进的《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解放后,凯丰努力工作,积劳成疾,仅49岁就阖然长逝,让人唏吁,让我感佩。

萍乡的历史是悠长的,萍乡在近代历史中是红色的。但是,今天的萍乡也让我为之动容,为之感动。作为一座资源枯竭型的城市,萍乡正努力摆脱着采矿业带给萍乡的旧貌。虽然我在萍乡的时间很短,但是所到之处,整洁的街道,管理有序的城市和乡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参观萍乡规划展览馆(海绵馆)之后,对萍乡人的努力和开创精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全国首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试点城市,面对传统采矿业日益凋敝的危局,萍乡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发展循环经济和创业型城市的道路,其中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萍乡努力的方向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萍乡已经名列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最优先位置,经济转型也在有序推进之中。

在萍乡短短的两天里,我不断地经历和体味着萍乡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感动。

在千年古村——东阳,我体味着千年古村的文化传承和崇文重教的传统,在千年古樟树下,我聆听着过去和现代带给这个古村落的交响。

在位于深山中的出产名茶“武功一叶”的茶山上,女企业家江青莲精心管护和经营着生态茶园,并为带动更多的农户脱贫做着自己的贡献。

还有更多的回乡创业的年轻人在萍乡的山水间挥洒着汗水,谱写了新一代萍乡人的青春进行曲。

萍乡的人文值得称道,萍乡的秀美山水也正被撩开面纱。据朋友介绍,萍乡的武功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杨岐山是禅宗杨岐宗的发源地,孽龙洞、普通寺、萍乡孔庙都是有名的旅游地。此外,萍乡的傩文化也源远流长。只可惜由于行程的安排,我不能一一前往和探究,只能留下遗憾待下一次。

因朋友鸣楚多次向我推荐武功山,而且从邻省专程赶来的朋友也已经到达萍乡。于是,我们商定立即去游览一下武功山。

雨一直下着,可能是天气的原因,前往武功山的路上车辆并不多。远处的大山被云雾笼罩着,灰蒙蒙的,看不出更特别的样子。大约4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就抵达武功山脚下。考虑到已是下午时分,下车后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冒着绵绵细雨向山上走去。步行一段石阶后,我们改乘缆车前往,由于水汽较大,透过缆车的窗子望出去,窗外白茫茫一片,几乎看不到任何景物。陪同我们前往的朋友借此机会将武功山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下。武功山风景区是赣西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山岳型旅游风景区,由七大景区组成,总面积达18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超过88%。武功山风景区2005年被列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被列入国家自然遗产名录,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武功山拥有面积达10万亩的高山草甸。每年在此举办的国际帐篷节非常有名,每年有数万“驴友”参与其中。据介绍,武功山的瀑布也非常有特色,据说有大小瀑布200多处,成为武功山的特色景观。另外,武功山的地质构成造就了武功山奇峰幽谷、暗河溶洞,只可惜,由于天气的原因,我只能透过飘飞的雨雾去遐思冥想。武功山历史悠久,道教文化尤为突出。有史书记载,自东汉、三国以来,武功山道场绵延至今1700余年,佛教文化自唐代以来香火不断,历代文人雅士慕名而来,吟诗作赋,给武功山增添了许多人文佳话。

我们乘坐缆车从第一级索道下来之后开始徒步向上攀登。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拿着雨伞沿着观光栈道一路向上。栈道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险峻的山谷,而此时的山谷中被雨雾充塞着,只能看见二三十米外的景观。让人称奇的是,在这里,我看见了分布在山崖上众多的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黄山松”。据同行的武功山管委会的朋友介绍,这种“黄山松”一般只能生长在海拔1300米以上的区域。武功山的“黄山松”分布之广令人称奇。在沿着栈道前行的过程中,不时可以看见身边山崖上的大小瀑布,有时候并没有看见瀑布,但是,瀑布飞泻而下的声音却不断传到耳边,让人顿有身临其境之感。随着雨势的加大,同行的朋友可能考虑到安全因素,建议我们返程。我只能带着遗憾望着金顶的方向,心中期待着下一次的机缘。

雨雾在身边、在眼前、在脚下萦绕着,在我们转过一个弯继续向山下走的时候,同行的朋友突然惊叫了一声:“你们看啊!”我们向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刚刚还锁在云雾之中的山峰突然间露出了身影,而乳白色的雨雾萦绕在山腰间,似传说中的海市蜃楼,形成了一副美仑美奂的自然界奇观。而仅仅一两分钟后,画面消失殆尽,整个山峰重又被锁进雨雾之中。

待我们重新坐上缆车到达武功山脚下的时候,天色已晚。回首望去,武功山依旧被雨雾包裹着,沉默无语,安详又宁静。

第二天早晨,淅沥多日的雨终于停了。我早早地起床,沿着玉湖边的栈道漫无目的地走着。玉湖醒来了,玉湖里成群的野鸭醒来了,萍乡也醒来了。

这是地处江南的一座城市,这是一座有历史和人文的城市,这是一座光荣的城市,这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正如传说中的孔子所言的那样,萍乡是萍实之乡,吉祥而美好。

我要记住这个名字:萍乡,萍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