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元宵节

  • 发布时间: 2023-02-07

元宵节

作者:肖江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因此,正月十五被称为“元宵节”;而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主要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传说很多。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三种,其中一种就是“平吕”的传说。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汉惠帝病殁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吕后死后,吕氏后人密谋叛乱彻底夺取刘氏天下。刘氏宗室——齐王刘襄秘密联络周勃、陈平起兵讨伐,“诸吕之乱”被平定,汉文帝继位。汉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闹元宵”。其次的说法被称为“火把节”。据说,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祈祷丰年。而流行的第三种说法是关于“明帝敬佛”的传说。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于是,就有了元宵灯节。不论是民间传说亦或史料记载,都可从某种角度上佐证元宵节的历史已经存在大约两千年的时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的内容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活动。

二〇〇八年六月,元宵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或许是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也或许是舶来文化的影响,包括元宵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特别是在心理和重视程度方面已大不如前。在我的记忆中,髫年时的元宵节是大人和孩子都非常期盼的节日,也非常热闹。尽管当时的我还生活在沿淮平原上一个偏僻的小镇上,但节日的气氛却非常浓厚。可能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这一天有舞龙表演,但没有舞狮,还有旱船、高跷、扭秧歌等,边舞边唱是一大特色,唱的歌是当地泗州戏的曲调(当地称为“拉魂腔”),内容基本上是自编自唱。表演队伍穿红着绿,画着浓妆,一路敲锣打鼓从四面八方涌入小镇。他们在人群的包围下边表演边前行,这时候的我和众多的小朋友一起在观赏表演的同时也享受着节日的热闹气氛。偶尔有多支表演队伍在行进过程中相遇,还会出现类似“斗戏”的场面。这时候,不同的队伍都会使出浑身解数拿出看家本领来表演,哪一方的表演更加精彩主要看围观群众的反应程度。“斗戏”的结果多是互给面子,最终握手言欢。但也出现过某一方恼羞成怒的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由小镇上的德高望重人士出面“摆平”。“摆平”后表演继续,热闹的锣鼓继续敲起来,表演继续进行。

小镇上的元宵节晚上没有今天的猜灯谜活动,一般在吃完元宵后,孩子们就会点起灯笼,再邀约一些小朋友四处串门,到任何一家都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自制点心或炒花生、瓜子等,这一天的每家每户都对来客慷慨大方,笑语相迎。家门口悬挂的灯笼和孩子们手中的灯笼基本上都是自做的。灯笼通常是猪的“尿泡”制作的,也有用红纸祷糊的。大家也玩掷火把的游戏。火把通常是用旧的扫帚或用秸秆、麦、稻草扎成,点燃后像火炬一般。不管是青壮年还是少儿,在火把点燃后,都会兴奋异常,每个人争先恐后不断把火把掷向空中,比试谁掷得更高,气氛相当热烈。掷火把的游戏往往还会引来邻近村镇人们的效仿。一时间,周围远远近近的地方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火光,犹如大海中的点点渔火。这个夜晚是欢快的。当火把的火苗变成灰烬,当灯笼里的蜡烛变成一滩烛泪,皎洁月光下的孩子们依然余兴不减,直到大人们的吆喊声此起彼伏地响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我们全家从小镇离去搬到远远的城里,尽管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但元宵节的主要内容除了掷火把和提着灯笼四处串门之外,其它似乎没有什么改变,只是心中的感受已经和少儿时有着很大的不同。

后来,随着阅读书籍的增多,我也通过书籍中的文字对古人在元宵节里的感受有了较多的认识。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宋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短短的几十个字就将元宵节的盛况和热闹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辛弃疾外,唐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也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大诗人白居易也曾留下“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的元宵节诗句。明代唐伯虎描写元宵之夜的诗:“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道出了明代的人们欢度元宵节的盛况;清代诗人姚元之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从诗中的描写就可以窥见清代的人们在元宵佳节来临时的喜悦心情以及节日里的热闹气氛和景象。

过元宵节又被称为“闹元宵”,突出一个“闹”字。“闹”字里有红红火火的意思,也有团团圆圆之意。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历史中,将团圆、团结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和主题贯穿其中,突出了温良的民族特点,也突出了努力和积极向上的人文理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节目和风俗似乎和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也似乎和我们的记忆渐行渐远。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吗?我经常会问自己。我以为,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淡一些,但不会消失。因为恰恰是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构成了华夏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的人文标志,这些传统节日和民俗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和脉络。因此,对于这些中华民族节日和民俗文化应该加以弘扬和保护,还应该发掘其深厚的内涵以及其对现代生活的意义,还要在教育和传承上多做一些工作。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一轮圆月悬挂在夜空之中;抬眼望去,参参差差,铺陈着十万楼台。明月如盘,月华如水,中华民族的子孙在这样的日子里再一次团圆,再一次端起盛满亲情的酒,再一次相互祝福和鼓励。明天,或许其中的一些人就将再次成为游子踏上远离故乡之路。也许这一去又是一年。

二〇二三年的春天来了,就让春天伴游子们踏上行程,去种下梦想,去迎接希望,去兑现自己的初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