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浸淫在辣味中的山城

  • 发布时间: 2023-03-08

浸淫在辣味中的山城

作者:肖江

对辣味的喜爱由来已久,即便身在北京的我也会每隔一两周时间就会找一家川渝菜馆或者川渝火锅店大快朵颐一顿。有时候,长时间出差回来,觉得口中无味,也会找一家辣味餐馆“食疗”一下。有趣的是,经过“食疗”后,往往食欲很快恢复正常。这也不由得让我对辣的功效刮目相看。

据说,中国有三个省以辣出名。曾经有一句顺口溜非常有代表性:辣不怕(贵州),怕不辣(湖南),不怕辣(四川)。正是因为如此,国人只要想到这三个省的菜就会将辣味与之挂上钩。

由于重庆(渝)和四川(川)特殊的人文关系和地理缘故,通常在提到川辣时,会自然地将重庆的辣和四川的辣划上等号。

以重庆或渝命名的菜系在北京非常受欢迎,特别是火锅,更是京城人士吃辣味菜的必选之处。我也非常喜爱川渝菜,特别是川渝火锅。可能是为了迎合北方人的口味,一些开在京城的川渝菜馆对菜品进行了改良,主要是减轻了辣味。正因为如此,对于喜欢辣味的我来说,吃完京城中的川渝菜(包括火锅)之后往往觉得不过瘾,总是希望抽空到川渝走一走,以满足我对正宗辣味的向往。

纷纷扰扰的疫情将我的心愿迟滞了三年之久。疫情结束后,重庆的朋友几次热情相邀,终于,在初春时节,我踏上了访问重庆的旅程。

大约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顺利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朋友王金山先生临时有事特意委托他的同事樊先生到机场接我。我和樊先生碰面后,简单寒暄了几句就一路向两江新区方向驰去。春天已经早早地来到了巴渝大地,驾车的樊先生仅穿了一件衬衣。我也感觉到了气温的变化,但在车上也没有办法卸去冬装。樊先生看出了我的窘境,就随手将车窗降下一条缝,瞬间,爽爽的空气从窗缝中挤了进来,不一会,我的身上就舒爽了许多。

可能是时间尚早的缘故,樊先生并没有直接把我送到宾馆,而是开进了一片厂区。原来这就是朋友王金山先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金山科技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我在边看边听介绍的过程中,对金山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特别在消化道内窥镜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样的成就感到由衷地高兴。看到展室中的各式科研产品以及满墙的专利证书以及众多代表科技实力的铭牌,让我对金山科技的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结束在厂区的参访已是中午时分,金山先生已经几次电话催促,于是,我和樊先生匆忙乘车赶往午餐的地方。

午餐的饭馆并不大,但餐馆大堂的墙上却赫然悬挂着重庆最受欢迎餐馆的铭牌。进入包间,已等候多时的金山先生立即迎上前来和我热情握手并把我让在座位上。桌上的火锅已经点燃,我和金山先生寒暄之时,各种菜肴也被陆续端上来,又被先后一股脑放进锅里。不一会儿,火锅中的红油开始沸腾,浓浓的辣味冲进鼻腔让我连打了几个喷嚏,适应之后,我开始迫不及待地大口朵颐。在朋友久别重逢的场合,酒是不可或缺的,于是,52度的白酒和麻辣的火锅相互烘托,酒酣人热,火锅的热度立即把我送到了夏天。

重庆火锅的特点主要是麻、辣、烫,除此之外,不拘一格的形式让重庆火锅名扬天下。

吃完金山先生特意安排的火锅,到宾馆安排好住宿之后又匆匆赶往重庆交通大学和慕名已久的易志坚教授见面。易志坚教授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副校长,也是力学方面的专家。晤谈过程中才得知,易教授还是我的华中科大校友。这一关系顿时将我们之间的初次晤见拉近成校友关系。易教授最突出的贡献是将沙漠变成适宜种植土壤的专利和技术。他的这一贡献已经得到国内和国际上的重视和认可。谈完工作后已是五点多钟,易教授盛情挽留一起吃晚饭。盛情难却,客随主便。晚餐订在位于南岸区江边的龙门九号,晚餐的内容当然是火锅。只是这家火锅店位于繁华闹市区,也是著名网红打卡店,因易教授早已让人订好了房间,否则临时到访根本找不到位置。在“龙门九号”,我又一次尝到了正宗的重庆火锅,也又一次满足了我品尝正宗重庆火锅的心愿。吃完饭后走出“龙门九号”,向周边环顾了一下,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就有不下十家火锅店。初春山城的夜晚,江风软软地吹拂着身体,爽爽的感觉让我体味到了真正的春天的夜晚。只是在我鼻孔翕动的一霎那,空气中似乎还洋溢着辣辣的味道。

第二天的午餐虽然不再是重庆火锅,但仍然是辣辣的重庆菜。连续的辣味食物让我的肠胃提了抗议,好在晚上的活动因重庆作协的朋友要欢迎一位来自宁夏的回族作家而改吃西北菜让我的肠胃暂时得到了休息。

晚餐后回到宾馆,透过夜色望着这座美丽的山城。短短的两天里,山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热情的友人和难忘的风物之外,搅动味蕾的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重庆火锅的由来缘于江上的打渔人。傍江而建的重庆地理位置造成了当地潮湿多雨。为了驱走湿寒,打渔人就把各种菜肴统统倒进热气腾腾的火锅里一起烹煮,并加入大量的花椒、辣椒,打渔人吃后身体热乎乎的,既驱走了湿寒,又填饱了肚子。打渔人的吃法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冬天吃火锅驱寒,重庆火锅慢慢成了重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方式。

不过,据我所知,辣椒从南美地区传入中国大约只有四百年的时间,真正大规模传入西南以及川渝地区大约只有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清嘉庆年间开始在上述地区大规模种植)。因为川渝和西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辣椒,川渝和西南地区的民众在当地大量种植且产量很大,辣椒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民众佐餐和做菜(包括火锅)的主要原料。如果以这样一个时间段来推算的话,古川渝和西南的百姓在辣椒传入之前应该主要是以花椒作为火锅的主要调料。或许连辣椒原产地的民众也没有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辣椒竟然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被大量栽种,最终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川渝和西南地区的中国百姓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和调味佳品。

山城重庆的饮食颇为出名,山城重庆的火锅更是名扬海内外。作为火锅的发源地,2007年3月,重庆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的称号。由此可见,火锅在重庆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湖南人。作为“怕不辣”的湖南人,毛泽东也非常喜欢吃辣椒。据说,战争年代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想吃一餐正宗的辣味饭更是困难。为了满足自己胃口的需要,他的口袋里经常放着辣椒,想吃辣的时候就拿出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咀嚼。毛泽东还曾半开玩笑地说,不能吃辣椒就不能干革命;由此可见,他对辣味的喜爱程度。

在我看来,干革命不一定就要喜欢吃辣,但喜欢吃辣的人一般都比较热情,性格豪爽,做事果断,决策干脆利索,这或许与辣椒的作用有一定关联。再回头细数一下重庆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现已成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领头羊。重庆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多方面跨越,除了发展方向正确之外,还在于重庆有一大批喜欢吃辣的敢为天下先的人们。

2月27日,一个飘散着晨雾的早晨。我悄然起身赶往高铁站,准备前往川渝经济走廊另一端的重要城市——成都。

早晨的空气湿漉漉的,凉凉的风中传递着爽爽的感觉,也带走了起床后的一丝困倦。高铁站里人群涌动,在这里,可以感觉到城市的苏醒和疫后经济加速重启的冲动和干劲。

进入高铁的车厢,我安排好行李后正拿出书把它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忽然看见前排的一位老人正吃力地试图将一件行李举放到行李架上。我急忙起身帮助老人将行李安置在行李架上。行李放好后,老人对着我连连称谢并指着和行李捆扎在一起的一个布袋说,这里面是老伴自己制作的辣椒等火锅调料,要带给远在西安工作的儿子以满足儿子对家乡辣味的愿望。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漾动着欢喜和幸福。我看着老人,心里也升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和三千多万人的城市。在我看来,重庆是一座浸淫在辣味中的城市,有着浓烈辣味的城市塑造了性格热烈、行为果敢的重庆人。在敏于行的重庆人的努力下,重庆人正摆脱疫情带来的阴影,跃然而起,正努力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和人文向前快速健康发展。我相信,他们的努力也将使重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和更有磁性。浸淫在辣味中的山城

对辣味的喜爱由来已久,即便身在北京的我也会每隔一两周时间就会找一家川渝菜馆或者川渝火锅店大快朵颐一顿。有时候,长时间出差回来,觉得口中无味,也会找一家辣味餐馆“食疗”一下。有趣的是,经过“食疗”后,往往食欲很快恢复正常。这也不由得让我对辣的功效刮目相看。

据说,中国有三个省以辣出名。曾经有一句顺口溜非常有代表性:辣不怕(贵州),怕不辣(湖南),不怕辣(四川)。正是因为如此,国人只要想到这三个省的菜就会将辣味与之挂上钩。

由于重庆(渝)和四川(川)特殊的人文关系和地理缘故,通常在提到川辣时,会自然地将重庆的辣和四川的辣划上等号。

以重庆或渝命名的菜系在北京非常受欢迎,特别是火锅,更是京城人士吃辣味菜的必选之处。我也非常喜爱川渝菜,特别是川渝火锅。可能是为了迎合北方人的口味,一些开在京城的川渝菜馆对菜品进行了改良,主要是减轻了辣味。正因为如此,对于喜欢辣味的我来说,吃完京城中的川渝菜(包括火锅)之后往往觉得不过瘾,总是希望抽空到川渝走一走,以满足我对正宗辣味的向往。

纷纷扰扰的疫情将我的心愿迟滞了三年之久。疫情结束后,重庆的朋友几次热情相邀,终于,在初春时节,我踏上了访问重庆的旅程。

大约两个多小时的飞行,飞机顺利降落在重庆江北机场。朋友王金山先生临时有事特意委托他的同事樊先生到机场接我。我和樊先生碰面后,简单寒暄了几句就一路向两江新区方向驰去。春天已经早早地来到了巴渝大地,驾车的樊先生仅穿了一件衬衣。我也感觉到了气温的变化,但在车上也没有办法卸去冬装。樊先生看出了我的窘境,就随手将车窗降下一条缝,瞬间,爽爽的空气从窗缝中挤了进来,不一会,我的身上就舒爽了许多。

可能是时间尚早的缘故,樊先生并没有直接把我送到宾馆,而是开进了一片厂区。原来这就是朋友王金山先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金山科技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我在边看边听介绍的过程中,对金山科技在医疗卫生领域,特别在消化道内窥镜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样的成就感到由衷地高兴。看到展室中的各式科研产品以及满墙的专利证书以及众多代表科技实力的铭牌,让我对金山科技的发展和前景充满期待。

结束在厂区的参访已是中午时分,金山先生已经几次电话催促,于是,我和樊先生匆忙乘车赶往午餐的地方。

午餐的饭馆并不大,但餐馆大堂的墙上却赫然悬挂着重庆最受欢迎餐馆的铭牌。进入包间,已等候多时的金山先生立即迎上前来和我热情握手并把我让在座位上。桌上的火锅已经点燃,我和金山先生寒暄之时,各种菜肴也被陆续端上来,又被先后一股脑放进锅里。不一会儿,火锅中的红油开始沸腾,浓浓的辣味冲进鼻腔让我连打了几个喷嚏,适应之后,我开始迫不及待地大口朵颐。在朋友久别重逢的场合,酒是不可或缺的,于是,52度的白酒和麻辣的火锅相互烘托,酒酣人热,火锅的热度立即把我送到了夏天。

重庆火锅的特点主要是麻、辣、烫,除此之外,不拘一格的形式让重庆火锅名扬天下。

吃完金山先生特意安排的火锅,到宾馆安排好住宿之后又匆匆赶往重庆交通大学和慕名已久的易志坚教授见面。易志坚教授是重庆交通大学的副校长,也是力学方面的专家。晤谈过程中才得知,易教授还是我的华中科大校友。这一关系顿时将我们之间的初次晤见拉近成校友关系。易教授最突出的贡献是将沙漠变成适宜种植土壤的专利和技术。他的这一贡献已经得到国内和国际上的重视和认可。谈完工作后已是五点多钟,易教授盛情挽留一起吃晚饭。盛情难却,客随主便。晚餐订在位于南岸区江边的龙门九号,晚餐的内容当然是火锅。只是这家火锅店位于繁华闹市区,也是著名网红打卡店,因易教授早已让人订好了房间,否则临时到访根本找不到位置。在“龙门九号”,我又一次尝到了正宗的重庆火锅,也又一次满足了我品尝正宗重庆火锅的心愿。吃完饭后走出“龙门九号”,向周边环顾了一下,在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就有不下十家火锅店。初春山城的夜晚,江风软软地吹拂着身体,爽爽的感觉让我体味到了真正的春天的夜晚。只是在我鼻孔翕动的一霎那,空气中似乎还洋溢着辣辣的味道。

第二天的午餐虽然不再是重庆火锅,但仍然是辣辣的重庆菜。连续的辣味食物让我的肠胃提了抗议,好在晚上的活动因重庆作协的朋友要欢迎一位来自宁夏的回族作家而改吃西北菜让我的肠胃暂时得到了休息。

晚餐后回到宾馆,透过夜色望着这座美丽的山城。短短的两天里,山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热情的友人和难忘的风物之外,搅动味蕾的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说,重庆火锅的由来缘于江上的打渔人。傍江而建的重庆地理位置造成了当地潮湿多雨。为了驱走湿寒,打渔人就把各种菜肴统统倒进热气腾腾的火锅里一起烹煮,并加入大量的花椒、辣椒,打渔人吃后身体热乎乎的,既驱走了湿寒,又填饱了肚子。打渔人的吃法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冬天吃火锅驱寒,重庆火锅慢慢成了重庆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方式。

不过,据我所知,辣椒从南美地区传入中国大约只有四百年的时间,真正大规模传入西南以及川渝地区大约只有不到两百年的时间(清嘉庆年间开始在上述地区大规模种植)。因为川渝和西南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合种植辣椒,川渝和西南地区的民众在当地大量种植且产量很大,辣椒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民众佐餐和做菜(包括火锅)的主要原料。如果以这样一个时间段来推算的话,古川渝和西南的百姓在辣椒传入之前应该主要是以花椒作为火锅的主要调料。或许连辣椒原产地的民众也没有想到,“墙内开花墙外香”,辣椒竟然在万里之外的中国被大量栽种,最终成为中国人,特别是川渝和西南地区的中国百姓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和调味佳品。

山城重庆的饮食颇为出名,山城重庆的火锅更是名扬海内外。作为火锅的发源地,2007年3月,重庆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火锅之都”的称号。由此可见,火锅在重庆的普及和受欢迎程度。

开国领袖毛泽东是湖南人。作为“怕不辣”的湖南人,毛泽东也非常喜欢吃辣椒。据说,战争年代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想吃一餐正宗的辣味饭更是困难。为了满足自己胃口的需要,他的口袋里经常放着辣椒,想吃辣的时候就拿出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咀嚼。毛泽东还曾半开玩笑地说,不能吃辣椒就不能干革命;由此可见,他对辣味的喜爱程度。

在我看来,干革命不一定就要喜欢吃辣,但喜欢吃辣的人一般都比较热情,性格豪爽,做事果断,决策干脆利索,这或许与辣椒的作用有一定关联。再回头细数一下重庆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现已成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领头羊。重庆之所以能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多方面跨越,除了发展方向正确之外,还在于重庆有一大批喜欢吃辣的敢为天下先的人们。

2月27日,一个飘散着晨雾的早晨。我悄然起身赶往高铁站,准备前往川渝经济走廊另一端的重要城市——成都。

早晨的空气湿漉漉的,凉凉的风中传递着爽爽的感觉,也带走了起床后的一丝困倦。高铁站里人群涌动,在这里,可以感觉到城市的苏醒和疫后经济加速重启的冲动和干劲。

进入高铁的车厢,我安排好行李后正拿出书把它放在面前的小桌上,忽然看见前排的一位老人正吃力地试图将一件行李举放到行李架上。我急忙起身帮助老人将行李安置在行李架上。行李放好后,老人对着我连连称谢并指着和行李捆扎在一起的一个布袋说,这里面是老伴自己制作的辣椒等火锅调料,要带给远在西安工作的儿子以满足儿子对家乡辣味的愿望。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漾动着欢喜和幸福。我看着老人,心里也升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重庆是一座山城,也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和三千多万人的城市。在我看来,重庆是一座浸淫在辣味中的城市,有着浓烈辣味的城市塑造了性格热烈、行为果敢的重庆人。在敏于行的重庆人的努力下,重庆人正摆脱疫情带来的阴影,跃然而起,正努力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和人文向前快速健康发展。我相信,他们的努力也将使重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和更有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