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 发布时间: 2021-05-31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我们,把乡村想得太美好;回过头来,伤害的却很深。

一只还未断线的风筝,在联络着城乡的往返,这条线,就是亲情线。

尤其,当你从农村走出来,处在“城市住不起,农村回不去”的尴尬境地,你是否会想起,怎么诗意地回去?

这条亲情线,还未断之前,一边是慢慢变老的父母,一边是为了生存在外打拼的你,后面跟着下一代。

人口老龄化,不仅在城市,还有衰败的农村。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预计,2025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增至3亿人,2022年起预计将保持在1000万以上的老年人口增速。

以后,80后、85后,将是中国社会养老压力最大的群体。另外,传统意义的“养儿防老”很难解决中国当下及未来的养老问题,需要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解决方案。

尤其,“生态、文化、健康”三个刚性需求,成为社会主流时,催生了康业产业出现。并且,处于发展初期。

康业产业,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

根据相关预测,康养地产规模在2030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人民币,有力地显示出康养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由于,这次疫情,推动了康业产业需求的升级。现在已进入全龄康养旅游时代,追求健康成为休闲生活主流,康养旅居度假也催生一系列新业态,成为新时期经济突破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十四五”事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些具备发展康业产业的农村,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期呢?

乡村振兴,要全面落地,需要载体来带动。这个载体—乡村休闲旅游业。

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到了4.0时代。其中,“农康旅”是升级的方向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处在农村,不能忘本,必须立足农业,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站在“农业+”的基础上,打破认知边界,注重产业的叠加与整合,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长消费链。

还有一个,18亿亩耕地红线,把你圈地死死的,没有那么多的建设用地,让你搞地产。

所以,农康旅是升级方向,会引领下一个潮流。

农康旅,引领下的乡村发展模式

站在“农业+”的基础上,引入康业产业,一方面,可以打破当前乡村振兴过程中“千村一面”的产业发展瓶颈,又可以扩大“一村一品”的品牌边界,从单一的农产品拓展到养老服务产品及其相关衍生品。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城市养老资源的不足,同时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城乡之间资源的有效流转,缓解当前乡村面临的老龄化、空心化问题。

农康旅融合发展,康居村模式和康养村模式

康居村模式是一种基于“田园综合体”,融入乡村旅居,通过“一村一品”来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规划策略。其主要着眼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打造第三产业品牌,维护乡村风貌和提高居民的规划参与意识。比如:当下的苏州,主推这种模式—田园乡村。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难以形成乡村特色产业,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乡村活力缺失、人口老龄化和空心化的问题。

康养村模式,是一种基于“农康旅综合体”,立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角度,通过修复乡村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为老人创造适合安老的外在环境,吸引城市老人;同时也利用城市居民的知识经济来反哺乡村产业发展。这种模式,适合城市群、都市圈周边延伸区域的乡村发展,尤其,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圈等发展引擎周边,有条件的农村。

这种发展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康居村模式所面临的生态和产业发展矛盾。

康养村的规划和发展主要分三步走: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康养产业及配套业态规划和空间规划;居民参与和社区导入。

农康旅引导的乡村规划,不仅需要完成乡村的空间规划和适老性规划,更要结合康养产业及配套业态设计的跨界融合,对乡村发展的全周期运维进行合理规划。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康养村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孕育形成“生态—田园—康养”的乡村生态,打造一个全新的田园人居生活区。

田园社区,康养村的高品质生活空间

康养村,侧重落地性,回归田园生活,打造田园社区,实现“五态融合”

生态为基。立足自然乡野的生态环境,将“山、水、林、田” 的自然景观与“乡俗、乡情、乡居”的人文景观融合,构建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生态社区。

产态为血。原生态的田园要植入现代的农业、旅游业、乡创产业为芯片,与村寨保护、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实现乡土田园的自我造血、自我进化。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形态为体。原生态的村寨肌理、传统风貌建筑空间,是承载乡土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的最佳载体,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展现、传承与创新是实现田园之美的关键。

文态为特。乡村传统文化、非遗民俗的挖掘与“IP”孵化,乡土民情、民族节庆与现代民俗旅游、娱乐演艺、乡创内容的结合,才能塑造有活力、差异化的乡土田园。

人态为魂。人情味是田园生活的灵魂,有了人的田园才具有生活的气息,才能真正吸引游客前来。必须培育一种“主客共享”的生活氛围,展现一种心中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境界。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田园社区,属于居住的一部分,服务原住民和新移民,还会有“三创一闲”人,即文创人、农创人、科创人、休闲人。

原住民:解决就业和增收问题,成为产业工人和高端服务人员;用人才观念培育新农民,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移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精英人士、城市文青等核心,作为生活第二居所;一是养生养老人群为核心,作为乡村养老首选地。

创客人群:主要分三类:文创人、农创人、科创人。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旅居人群:主要为休闲人,依托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田园度假等资源和功能项目,吸引城市消费人群回归田园生活,来乡村旅游、休闲、度假。

最终,形成高品质的生活空间。比如,城市中龄老人,可以拥有一个“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还可以经营家庭农场等。例如: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和盛田园东方项目,比较相似。

农村,能不能立足“农业”搞康养?“农康旅”引领,这两种模式

养老有人管,房子有人住,土地有人种,产业有人做,消费有人来,农康旅综合体引导的乡村,会引领下一个潮流。

总之,站在“农业+”的基础上,投资开发康业项目,一定是有着“人居”属性的的混合体,农康旅综合体是主流,不仅有乡村旅居,还有田园康养,更有体验性的人居环境,及科技感赋能的生活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