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片区型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乡村振兴 4.0 阶段:全域示范带规划

  • 发布时间: 2022-09-21

片区型乡村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乡村振兴 4.0 阶段:全域示范带规划


2022-09-20 15:40·国民策划

文章来源: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45362813320479266/?log_from=d21e06b428212_1663664433842


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从城乡融合、实用性村庄规划、村落社会治理、农村工业化等角度入手,探索了乡村产业振兴、治理有效、城乡融合的有效实现路径,研究对象主要为单个村落。从片区的角度入手,研究一定地域内的村庄协同发展问题的论文较少,从实践上看,成都的乡村振兴示范带走廊和上海郊野单元规划可以认为是片区型乡村规划的重要探索。

2018 年,成都市率先提出了“由点及线,连线成片”的全域发展理念,推动大美田园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建设,以1km2 为细胞,将产业趋同、地域邻近、生态和文化同源的村落串联,高标准推进镇、村建设和林盘保护修复,促进三生空间融合发展。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2021 年,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的指导意见》,推动村级片区规划应编尽编,探讨乡村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分类扩面,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上海的郊野单元规划是长三角地区乡村区域性协同管控的重要实践,其借鉴了中心城区网格化单元管理思路,在农村地区实现郊野单元全覆盖。其目的在于提升郊野低效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上海市域“网格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在乡村地区形成全域覆盖的空间管控与空间治理体系。郊野单元规划背后的责任和权益是单元全域空间管制的内生逻辑,通过全域统筹的减量化手段,统筹城乡配套,实现全域综合整治。

综上可以看出,“片区型”村庄规划虽然各地命名不一,但在内涵上有一定相似性:一是以地域、产业关系为出发点,构建村落群与城镇的网络化体系,发挥重点镇、重点村的带动作用,实现从传统的纵向行政传导体系向纵向横向网络立体交织的体系转变;二是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城乡生活圈,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的高效整合与布局,避免服务配套“一刀切”,构建了设施动态调整优化机制;三是通过片区规划传导和用途管制,实现聚落单元全要素管控。

乡村振兴 4.0 阶段——全域示范带规划

成都和上海的经验表明,以单元和网格形式实现全域覆盖是村庄单元片区式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在城乡空间高度融合、农村产业非农化现象严重、宗族文化盛行的珠三角地区,探求村落的城镇化进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形式,融入中山的城乡发展目标是中山乡村振兴 4.0 阶段的重要内涵。其内容不仅限于突破行政边界,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全新审视城乡协同发展的视角,是在内聚式、自下而上的村民自主乡村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自上而下的管控路径,从顶层设计角度入手,结合城乡关系,强化公共配置和公共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乡村单元的边界,从整体性角度解决单个村庄规划的“失灵”现象。

1.全域示范带规划是对乡村规划体系的重要补充

国土空间“五级三类”的体系中,乡村规划作为详细规划,是城乡统筹的重要一环,也是扭转城乡要素单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互补循环发展的关键。在纵向体系里,示范带规划连同村庄规划点面融合,向上形成对国土空间规划乡村专题的反馈,是对单点式村庄规划的区域协同和校正;向下完善村庄规划实施方案,在区域统筹视角下,完成单村项目库的调整。横向体系里,村庄示范带规划着重对村庄规划的引导,重点研判城与村、村与村、村与自然的关系,明确各村的发展定位与方向,形成产业协同、生态共保、文化共促的有机体(见图 1)。

(图1:村庄示范带规划在村庄规划体系中的位置图)

2. 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框架

示范带建设框架包括特征识别、底线保护、全域协同、规划传导四大内容:一是基于各村的资源禀赋,识别文化、生态、产业、交通、人口、公共服务等要素,明确村落发展路径。二是立足生态文化保护,落实底线要素,实现文化脉络保护和全域生态管控。三是通过城乡协同、村村协同,构建城乡一体共融互促、村落风貌特色有序、产业发展错位协同、工作机制部门协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交通组织区域联通的机制。四是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实施规划的传导,设施配套完善和用地深化调整向上传导至国土空间规划,项目库编制和乡村指引向下传导至实施规划。结合城乡高度融合、农村产业非农化突出、自下而上农房修建行为失控的现实情况,将城市设计手段、产业平台构建、农房管控三大手段纳入示范带建设全过程,实现要素的全管控(见图 2)。(作者:刘斯捷)

(图2: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框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