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与湖湘文化
作者:肖江 来自:http://blog.sina.com.cn/xiaojiang
所谓文化,通常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且相对稳定和具有传承关系的精神活动及其精神产品,是一种广泛和最具有人文意义的概念。湖湘文化就是如此。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在先秦和西汉时期,湖南地区的文化通常被划入楚文化范畴之中。自南北朝伊始,特别是从唐宋开始,由于历史的变迁,人口的迁移,特别是士族人口的迁入,使中原文化的重心南移,从而使湖湘士民在习俗、风尚、思想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湖南也因此逐渐成儒学文化的正统省份,被后代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
本土文化和南迁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湖湘文化。湖湘文化也相继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代表人物,例如,理学鼻祖周敦颐和主张经世致用的王夫子,以及欧阳询、曾国藩、左宗棠,还有近代思想家、主张“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这些代表性人物的出现,推动了湖南区域文化的组合和建构,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应该说,先秦和西汉文化是唐宋后建构的湖湘文化的源头和基础。湖湘文化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孕育并经唐宋以来中原文化的洗礼和融合而最终形成的文化。
湖湘文化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湖湘文化的崛起,湖湘拥有“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湘人写就半部中国近代史”以及“无湘不成军”等美誉。
在湖湘文化中,有一种独特且带有鲜明湖湘文化印迹的文化现象就是“书院”。
我对湖湘文化的认识也始于“书院”。
1993年12月,我前往韶山参加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途径长沙时,应朋友之邀参访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成立于民国时期(1926年),座落于湘江之滨岳麓山下。1937年,湖南大学已经成为国民政府教育部16所国立大学之一。走在林荫蔽日的校园中,感受着这座名校朴实的学风。在不经意中,我被湖南大学的校徽吸引了,经陪同的朋友介绍才得知,校徽中心的建筑就是驰名华夏的岳麓书院。经刨根问底才知道,岳麓书院恰是湖南大学的正脉,也是“千年学府”的由来。出于对岳麓书院的仰慕,我迫不及待地走向这座书院。伫立在岳麓书院大门外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彻底征服了。这座建于公元976年(北宋开宝九年)的岳麓书院延绵千年而弦歌不绝,文脉浩荡且哲理厚重。特别是大门两旁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无言中传递着骄傲与自信。
延续文脉千载的岳麓书院不仅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列,在千年的历史中还走出了众多名满华夏的杰出人物。彭龟年、胡大时、王夫之、陶澎、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蒿焘、熊希龄、杨昌济、范源濂等。他们书写着历史,也将湖湘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告别岳麓书院后的许多年里,我一直希望能够循着岳麓书院这支文脉进一步探寻湖湘文化在湖湘的传播和传承情况。只可惜,多年来俗事缠身,一直未有缘涉足湖南的其它地方,这一遗憾一直伴随我走到二〇二〇年。
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和湖湘文化再一次邂逅,也让我又一次被湖湘文化的魅力感染和感动,从而让我对湖湘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六月中旬,我因公前往湖南岳阳,工作之余,我参访了位于洞庭湖畔的千古名楼——岳阳楼。在默默诵读《岳阳楼记》之时,《岳阳楼记》中透出的忧患思想和士大夫精神让我又一次领略湖湘文化的魅力。
九月中下旬,我又有幸因公前往衡阳,在不期之中,和两座著名书院悄然相遇。遇见的第一座书院就是赫赫有名的船山书院。
船山书院坐落在衡阳市雁峰区东洲岛上,湘江从它的身边悄然流过。这座建于公元1878年(光绪四年)的书院,因祭祀王船山而成立(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人称“船山先生”,湖广衡阳县人,是明清时期与顾炎武、黄宗羲齐名的三大思想家之一)。书院的办学宗旨就是以王船山为先师,以船山思想教育熏陶学生,致力传播弘扬船山思想。
船山书院在一百多年里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众多湖南名士、政治俊杰以及教育界著名人物出自其门下。其中就有号称“帝王之师”的杨度以及梁镇中、蒋啸青等人。
在绵绵的细雨中,我轻轻迈进船山书院的大门;在东洲讲堂中,我默读着墙上悬挂的对联,也仔细浏览着陈放其中的典籍。我为王夫之的高洁品行和独立人格而慨叹,也被其煌煌巨著而倾倒。徜徉在书院之中,我感受着这座近一百五十年的书院灵气,也体味着弥散其中的浩浩文风。
距离船山书院不远的石鼓山,一座建于一千二百年前的书院——石鼓书院也随后进入我的视野。
这座隐身于林木葱笼中的书院建于公元806年(唐元和五年),位于湘江、蒸水、耒水汇流之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院。
石鼓书院自唐以来历经一千两百余年,曾经有苏轼、周敦颐、朱熹、张栻、程洵、蔡汝南、王闿远、曾熙等一大批名士执教于此,也培育出包括王居仁、朱炳如、伍定相、王夫之、曾国藩、彭玉麟、彭述、杨度、齐白石等一大批名人;郦道元、杜甫、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徐霞客等名人名士接踵而至,从而让石鼓书院名扬海内。
紧接着,我又到访了湖南的南大门——郴州。在郴州,我又一次体味到湖湘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郴州素有“楚粤之孔道”之称。郴州人充分汲取了湖湘文化中“敢为天下先”的豪气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兼收并蓄并融合发展了岭南文化。郴州历来也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唐代以来,在湖湘文化引领下脱颖而出的杰出人物写满了郴州的历史。
在我看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内涵包括了这些内容: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等。
我还以为,在湖湘文化的精髓中,主动作为和敢为天下先的特征为湖湘文化奠定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唐宗以来逐步形成的湖湘文化在 “崇实、主动、重行、通变、求真、达用”方面的突出表现逐步成为引领湖湘文化发展的哲学思想。这一切都表现在以书院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的教育内容和传承方式等方面,也逐渐成为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和鲜明特征。这一切还体现在湖湘的文化艺术、教育、宗教、民俗民风等方面。
三湘大地,华夏锦绣,北阻长江,南接五岭;楚荆之区,人杰地灵,历史绵长,英雄辈出。走在三湘土地上,走进一座座历史悠久的书院,在缓慢的时空里,感受湖湘文化的绵长和魅力,也体味华夏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优秀的精神内质。
湖湘文化塑造了湖湘人特有的精神特质,书院文化熏染了一代又一代湖湘人。书院是载体,也是湖湘文化的组成部分,湖湘文化是地域性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湖湘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独特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