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兼具才情与悲情的淮南王

  • 发布时间: 2021-05-12

兼具才情与悲情的淮南王

作者:肖江  来自:http://blog.sina.com.cn/xiaojiang

在寿县游走的两天里,有一个人的名字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他就是淮南王——刘安。

知晓刘安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孩提年代。那时候,我和父母住在淮水左岸不远的一个小镇上,离寿县并不太远。对于那个年代的孩子来说,嘴馋是几乎每个孩子的特点。吃肉是逢年过节时的事情,平常能够改善生活的副食品之一就是豆腐。父母告诉我,发明豆腐的就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因此,在儿时的记忆中,我对刘安是颇有好感的。随着年龄的增大,刘安的形象在我的心目中日渐丰满和亲切。此次,当我步入位于八公山下淝水之畔——刘安墓园的时候,我的心中有一种说不清的亲近感。雨后的墓园满目苍翠,墓园旁的麦苗蓬勃旺盛,我顺时针绕行墓园一周后,伫立在写有“汉淮南王刘安”的墓碑前,心情是复杂的,总想表达些什么,最后,默默地对着刘安的墓冢道:你是兼具才情和悲情的淮南王。

刘安(公元前179公元前122年),生于淮南国寿春县(现寿县),为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他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刘安16岁以长子身份袭封淮南王,都寿春,辖15县。

史志上对刘安有这样的记载,刘安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潜心治国安邦,著书立说。刘安爱贤、慕贤、招贤,门下有士数千,最为有名之士有八个(八公山也因此八人得名)。在他的引领和影响下,国都寿春成了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刘安主修的《淮南鸿烈》(又称《鸿烈》、《淮南子》)有《内篇》21篇、外篇33篇和《中书》8卷,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史学、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多个领域。《淮南子》虽是刘安招宾客方士数千撰写而成,但其做为主编,也忠实地反映了他本人的理想、信念和抱负。

刘安主编的《淮南子》被近代大学者梁启超誉为“汉人著述中第一流”。

刘安还撰写了《离骚传》,对诗人屈原诗作《离骚》作出了高度评价。史传汉武帝让刘安作《离骚传》,刘安早晨接到旨意,傍晚便把文采飞扬的《离骚传》献给武帝,并以此博得武帝的赞赏。由此可见,淮南王刘安的才情不是虚名。

但是,在历史上,淮南王刘安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和其父的罪名一样。事实果真如此吗?仔细去审视他的一生就有发现,所谓的“谋反”是有许多疑点的,也有许多不能自圆之处。刘安最终自杀身亡并在身后被冠以“谋反”的罪名,似乎是想将他抛入“污名”的泥潭。但这一切并不能让后人信服。

刘安的一生或许从他十六岁成为淮南王伊始就注入了悲情的成分。其父刘长曾在汉文帝在位时因谋反事发被囚,汉文帝念骨肉亲情废掉其王位,将其发配蜀郡。刘长不堪受辱,绝食身亡。汉文帝闻讯后深为自责,将原来刘长统治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刘长的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公元前154年,刘安任淮南王十年时,西汉爆发“七国之乱”。此时的刘安26岁,正值盛年,面对吴王的拉拢,审时度势,并没有加入叛乱。刘安潜心学问,著述《淮南子》,誉满天下;并在淮南国的封地上用心治理,淮南百姓安居业,可以说是一个开明的国王。

我在翻读刘安主编的《淮南子》时特别注意到里面有着这样的文字和语言:“美之所在,虽污辱,也不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也不能贵。”《淮南子·说山训》(释义:美好的事物,就算受到玷污辱没,也不会变为低贱;丑恶的事物,就是有人吹捧鼓噪,也不能变成高贵。);“正身直行,众邪自息。”《淮南子·缪称训》(释义:为人纯正,行动坦直,所有邪恶的行为就自然会止息。);“福由己发,祸由己生。《淮南子·缪称训》(释义:祸和福都由自身引起。)。人们常说,文如其人。 在倾其一生时间和精力主编的《淮南子》中,刘安的精神境界和理想情操流露在文字中,也注定导引着他的行为。

这样的智者是不可能谋反的,更何况外界的环境也不是“七国之乱”的时候。

在我看来,给刘安带来灾祸的不是刘安本人,而是他的名声和才情以及头上的淮南王冠冕和手中的权力,以及因其父谋反皇帝对他的猜忌。

从现存的史料中可以看到,刘安以其才情一直得到西汉皇朝的女政治家窦太后的青睐,窦太后多次表露出让刘安上位的想法,也得到皇室权臣的明表和暗示;至高的皇位也对这位颇具才情的淮南王充满诱惑。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争夺皇位的斗争明里和暗里都存在着。作为一个有才情也有大志的淮南王来说,向往庙堂的最高位置也情有可原。但刘安一直压抑着澎湃的雄心,最终因权力和皇室的倾压失去生命而成为一个悲情人物。

刘安是汉朝历史转折时期的悲剧人物,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他是那个时期最具影响和实力问鼎大位的王国首脑。这一点连在位的皇帝也心知肚明。这也恰恰给刘安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风云突变、危机四伏的那些时日,当悲剧降临到刘安这个汉初最具才情的淮南王身上的时候,悲情色彩更加浓重。二千一百四十二年后,当我站在淮南王刘安的墓前时,内心仍然被一种浓重的悲情笼罩和浸染。

踏着湿漉漉的麻石铺就的墓道在墓园中慢慢地走着。环顾四望,墓园北倚八公山,南濒淝水,举首向南望去,不远处就是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寿春古城。

雨后的强烈阳光透过密匝匝的树缝将斑驳的光线映射在地面上,让原本有些阴森的墓园有了一丝亮色。墓园中十分安静,没有其他的游人,围墙外也没有传来太刺耳的噪声;不知名的鸟儿在树杈上鸣叫,藏在墓园旁边麦田里的蛐蛐呼应着鸟儿的叫声,此起彼伏,让我突然有一种时间停止的感觉。转身慢慢地往门口走去,忽然看到一块碑,上面书写着“刘安家族墓地”的字样。我向四周望去,并没有看到其它类似的墓冢,或许这些墓冢早已在两千多年的风雨中被自然之力或人力移平了。只有刘安的墓冢还在岁月中享受着人们的祭奠、感佩和叹息。我注意到,立在刘安墓前的石碑是清朝末年刻立的。我想,之所以会在那个时候刻立,或许也是清人出于对淮南王刘安的景仰和爱戴吧!

当我重又回到寿县古城墙边回首淮南王刘安墓园方向的时候,心中再一次为淮南王叹息。刘安的悲情源于他的时代,而刘安的才情则让他的悲情更让人扼腕!

淮南王刘安或许不能选择他的时代,但时代却选择了淮南王刘安。淮南王以他的才情和悲情洇湿了两千多年来多少人的衣襟和脸颊呀!不管是在吃豆腐的时候,还是读《淮南子》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