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六百余年的津门

  • 发布时间: 2021-05-19

六百余年的津门

作者:肖江  来自:http://blog.sina.com.cn/xiaojiang

天津又称津沽、津门。从汉字的本义解释,“津”是渡口,因此,津门可以解释为在渡口设置的关门。但天津名称的由来却要追溯至600年前的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这一年,燕王朱棣以“靖难”的名义从此沿大运河起兵南下并一举夺取皇位。朱棣成为皇帝后,为了纪念此次起兵,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1223日),将此地改名为天津,意即天子经过的渡口。

如果以北京被正式命名开始算起(即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明成祖朱棣将其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北京的建城史和天津的建城史几乎在同一时间,距今都是六百余年。

如果问我对天津的印象,作为一个非本土人士,或许可以将认识天津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地理教科书中的天津。少年时代的我知晓天津是在初中地理书中。天津在渤海之滨,位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下游,东濒渤海,北依燕山,西连首都北京,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位于海河五大支流的汇合处和入海口,有“河海要冲”之称。因天津距首都北京只有100多公里,是拱卫京畿的要地和门户。

第二阶段,历史书中的天津。对于从小喜欢中国历史的我来说,天津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在商周时期的文化典籍中,天津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汉朝已经在武清设置了盐官;隋朝大运河开通后,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会处(三会海口)成为了天津最早的发祥地;唐朝和辽代,政府在天津地区均设置了管理盐务的机构;金朝在公元1214年在三岔口设立“直沽寨”,这是天津最早的有史记录的名称。元代时,改“直沽”为“海津镇”,天津成为漕粮运输的转运中心。明朝正式命名天津后,天津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作为军事要地,天津筑城设卫,称天津卫,后又增设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清朝初年,政府将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合并为天津卫,设立民政、盐运、税收以及军事等建置;清末,天津成为直隶总督衙门所在地,更是李鸿章和袁世凯开展“洋务运动”的大本营;天津小站的军营也成为日后“北洋军阀”最早的诞生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对外开放,外国列强在天津设立租界。1900年,八国联军就是从天津登岸攻入北京,最终酿成震惊中国近代史的“庚子事变”。此外,更让今天的人们记忆犹新的是中国现代史中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发生在天津。

第三阶段,1990年之前的天津。我从学校毕业后,在国家外经贸部门工作。由于所从事工作的关系,对天津开始有了直观的认识。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口岸,“广、大、上、青、天”,这是每一个外贸人都熟悉的字眼。作为中国北方对外贸易口岸中的龙头老大,天津的名字如雷贯耳。即使北京外贸进出口的绝大部分商品也都要从天津出入关。作为一个对外贸易官员,往来北京天津之间成为了家常便饭。那时候,天津值得骄傲的事情还远不止这些。辖区内有渤海和大港两大油田,不仅水陆交通发达,还是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和化工基地,是名符其实的北方中心。在当时,“北上津”不仅代表着直辖市,还代表着工业和经济地位。查阅1980年的国家经济数据,当时天津的GDP是广州的两倍以上。与此同时,天津1986年就已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此外,还有著名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那时候的天津是骄傲的,骄傲写在天津人的脸上。

第四阶段,二〇〇〇年之前的天津。当时间的指针划破1990年代的年历,特别当“邓公”南巡讲话之后,当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建设和发展如火如荼之时,在浦东后来者赶上的脚步声中,天津似乎陷入在一种彷徨和犹豫之中。眨眼之间就是十年。作为国家的外贸官员,在这十年中,明显前往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和上海的时间越来越多,去天津公干的时间越来越少。偶尔有朋友和家人谈到天津,大概的内容就是“去天津吃海鲜吧!”或者“去天津买些便宜东西吧!”面对外界人们期待的目光,天津人沉默着,思考着。

第五阶段,2010年之前的天津。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全面开放步伐的加快,天津终于挺起胸膛,迈开脚步。2006年,天津GDP增长超过14%。在国家下发的北京、天津两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北京为政治和文化中心,而北方经济中心的任务则交给了天津。这一年可以看做是天津重新起步的元年。正是从这一年起,天津滨海新区升格为国家级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后的又一个国家级新区,形成了“深圳、浦东、滨海”三个经济增长极。随着天津定位的确定和滨海新区的设立,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企、央企以及国家重点项目落户天津。天津经济进入发展快车道。

第六阶段,2010年之后的天津。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持续推进,特别是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2016年,中关村科技园进入滨海新区落户;2017年,天津之侧的雄安新区批准设立,此外,还有……,似乎这个阶段和过程还在继续。

津门,这个建城于14041223日的城市,终于在600年后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似乎才刚刚开始。

近十年来,我到访天津的次数无论是公干或者私人旅行都比十年前多了许多。但更多的到访则是旅游和观光,几乎在每一年之中都有数次。之所以如此,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京津间的交通便利以及天津的美味海鲜,更多的天津的历史和文化。

天津不仅有异国风情的建筑和本土特有的文化遗存,还有霍元甲和煎饼果子。天津话也让我听起来别有一番味道,“哏都”的称号唯有天津才名符其实。天津码头文化不仅让我认识了作家蒋子龙、文化学者冯骥才以及相声演员马三立和冯巩,还让我喜欢上了评剧,认识了评剧名角曾昭娟,还和天津名作家武歆成了好朋友。

在我看来,一个城市只有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才会有生命力。天津就是这样一座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城市。

或许有人说,天津本土文化的特点是“贫”。但正是看似“贫”中才显出其独特的文化味道。任何一个地方或城市的文化都与其自身的历史、地理以及发展过程紧密相连。天津正是因为是“津”和“津门”的缘故以及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码头文化融合了南北方文化而逐渐形成,并在历史的岁月中沉淀才形成了天津特有的文化以及文化现象。

天津因漕运而兴,又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的正式筑城由小变大,并凭借河海联运的优势地位而迅速崛起成为商业重镇。在经济逐步走向繁华的同时,天津也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明清时期的天津城,天津画派已经成形,书法界成就了华孟严赵四大名家;天津的昆区、评书、相声、时调、评剧自成一派;进入近代,天津已经成为中国北方的曲艺之乡。同时,由于西方文化在近代的强势介入,中西文化合璧成为天津主流文化和市民文化的突出特点。

天津的市民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或许就是“码头文化”。天津因水而生,因水而长,码头上南来北往,海河两岸仓廒林立。随着时间的磨砺,人们有了习惯,有了规矩,有了高低贵贱,也就有了文化。码头上讲究的是丛林法则,优胜劣汰,拉帮结伙,帮派林立,逐渐形成了规矩、讲究和礼数。逞强好胜、喜显摆、爱表现、爱扎堆、爱看热闹是津门人的特点,古道热肠至今还是天津人的显著特点。而西方文化在天津的具体表现就是“租界文化”。当年九个西方列强在老城南面的一块荒地上画地为界,用了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就造就了一个洋味的天津,集别墅、公寓、里弄、商业设施于一体,风格各异。出入其中的除了洋人外,还有后来被辛亥革命推翻的满清遗老遗少以及下野的总统、军阀、革命党人、大买办、新贵们。他们从不属于天津,他们只是过客,但却带来了汽车、洋房、宗教、回力球、赛马、咖啡、电影、钢琴、夜总会等,带来了天津曾经的繁华和传说,也成就了百年天津的近代史。

除了“码头文化”和“租界文化”外,还有一种文化或许可以称作“卫城文化”。由于北京和天津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届的天津地方官员都会小心谨慎,忌出头。久而久之,也造成了文化的保守和思想上的守旧。

或许悠久的文化是最吸引人也是最让人百看不厌的。随着天津近二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其传统文化复兴的脚步也在不断加快。这在我的每一次到访中都能亲身感受到。

在天津老城区的街巷中徜徉,和老津门人一次次擦肩而过,听着他们的方言,看着他们的衣着;透过一户又一户敞开或半敞开的大门管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比肩接踵的酒楼和商场,随处体味他们的言行举止。如果有时间,在早晨或黄昏时分,从第五大道上慢慢走过,看着一处处透着年代感各具特点和风格各异的西式建筑,推开一扇扇西式的房门,透过一处处颇具年代感的窗棂,回想着天津近代的历史和变迁,以及曾经的风云人物,心中或许会有太多的唏吁和慨叹。

天津就是这样,古老又年轻,奢华又平实;中西交融,风情各异,文化厚重,澎湃有力。

历史上的津门因漕运而兴起,今天的津门将因“一带一路”和中华民族在新世纪实现伟大复兴的雄心再一次兴起。对于这一点,不仅仅天津人这样认为,就是万里之外的洋人们也开始相信这一切正一天天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