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阅享

读书:青梅煮酒论英雄

  • 发布时间: 2022-12-01

读书:青梅煮酒论英雄

作者:肖江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在他写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句子。这首词原本是赞颂三国时期东吴的霸主孙权的,但也同时点出了同时代另外两位杰出人物——曹操和刘备。

在一千八百年前的汉末,皇权衰微,群雄纷起。中原逐鹿中,曹、刘、孙先后脱颖而出。我没有读过《三国志》,刚刚读完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在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除了被全书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吸引外,我又相对喜欢“三分天下”之前的故事部分。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诸葛亮尚未出山、群雄争霸中主要以袁绍、曹操和孙策为主角,在整个形势尚不明朗的前提下,曹操与当时寄居帐下的刘备两人煮酒论英雄的章节(第二十一回),让我读了之后不禁神驰,从心里叹服被后世称为“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的曹操过人的识人能力,乃至于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204年,辛弃疾在登临北固亭北望神州慷慨悲歌之时还能够想到千年之前的风云人物——曹、刘。

曹操是我敬佩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和文学家。历史中的诸多文艺作品中将其视为“奸雄”,也是《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三绝”之一(诸葛孔明的智绝,关云长的义绝,曹操的奸绝)。但这一切都不能湮没曹操的雄才大略和超乎寻常的识人能力。而曹操展现这一能力的最精彩之处就是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

曹刘“煮酒论英雄”之时,刘备仅仅是一个锋芒初露的草莽。尽管为自己背书了大汉皇室宗亲的履历,但群雄逐鹿之初,他却屡屡是一个失败者。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刘备在和枭雄吕布争斗中刚刚败北,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投奔身处许都的曹操。此时的刘备可谓“寄人篱下”。在当时正处于大乱之世的外部环境下,在各种政治军事集团不断博弈,总体前景未卜的大背景下,一场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丞相为主人,以客居他人账下的败将刘玄德为客人的“宴会”拉开了序幕。

此时,客居许都、寄人篱下的刘备正在下榻处的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曹操的大将许褚、张辽突然来到,传达“丞相”的命令,请刘备前去面见曹操。忐忑不安的刘备被请至曹操后园时,曹操才说出请刘备来的缘由:“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主人道出了邀请客人小聚的理由。紧接着,应该就是品尝青梅酒的过程。此时,亭外风雨欲来,亭下谈笑风生。主人早已成竹在胸,客人内心忐忑不安,对接下来要谈的话题一无所知。

也许三国的历史应该记住这个时间。一场看似寻常的“青梅煮酒”小聚竟能够在不经意间道出了国家的未来走势以及谁将是这场大博弈的最后赢家。

我以为,此次“煮酒论英雄”小聚的意义甚至超过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聆听诸葛孔明在茅庐中“三分天下”的未来判断。

“曹、刘之意不在酒”,曹、刘从“饮酒”开始延伸至酒外。酒喝到一半,天气突变,阴云密布,龙卷风也出现在天际之中。曹操和刘备在小亭中凭栏远眺,乱云飞渡,雷雨将至。曹操开始阐述自己对“龙”的认识:“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从对“龙”的认识逐渐引入正题,“玄德久历四方,方知当今英雄。请试指言之。”此时,名曰饮青梅酒的聚会才开始进入正题。刘备虽胸有大志,但毕竟当下正居于人下;虽心怀韬晦,但只能心猿意马。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曹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到此为止,主人已将谜底揭开。这对于希望自我韬晦、待机而动的刘备来说俨然如晴天霹雳一般,吓得他手中的筷子掉落地下。巧合的是,这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恰好掩盖了其慌张与恐惧,让刘备得以自圆其说。正如《三国演义》中一首诗概括的那样:“勉从虎穴暂栖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将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正是这恰逢其时的雷声避免了将“煮酒论英雄”的宴会演变成“鸿门宴”;同时,也为曹操口中当世的英雄之一——刘备能够巧妙脱身以证明曹操的识人眼光埋下精妙的伏笔。

读完这一段曹刘经典的对话,让我对曹操更加敬佩,也对曹操借雷雨将临之时对“龙”的诠释表示由衷的认可。

尽管曹刘“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情节来源于《三国演义》,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但曹刘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刻画和描写都基本上忠实于历史中的人物,人物形象鲜明动人,丝丝入扣,感人至深。

看完第二十一回后,掩卷沉思,一个疑问浮现出来:为何曹操在“煮酒论英雄”中已经认识到未来和他争天下的英雄只有“曹刘”(孙权尚未踏进政坛还未曾进入曹操的视野)。为何曹操没有在此时将刘备一举铲除?要知道,依照曹操的性格——“宁让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以曹操以往的表现从来都是果断和毫不留情。此次对刘备手下留情是顾及江湖声名还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我以为,曹操虽认定刘备是当今天下与之争雄的英雄豪杰,但天下大乱之势尚未平定,不可知因素尚多,他自己的根基也不牢固,如果冒然剪除刘备,对当时的天下大势来说未必产生太大的积极影响,对整个战局也起不到正面的作用。而刘备和自己一样,目标远大,不会为一时的利益而放弃目标,将这样的英雄留下会对其他的对手有牵制作用。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放虎归山,纵龙入海是必然的。

尽管曹操从心里知晓,刘备不可能久居他的帐下,但仍然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对未来的看法一股脑说出来就是要让刘备知道其在他心中的位置。在曹操看来,战场上的博弈和政治上的博弈一样,有时候必须借助另一方(尽管另一方有可能是将来的敌人)并尽可能与对方达成统一目标(尽管目标有时候是短期的),然后去成就更大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场形势的变化,一个个风云人物先后退场,与此同时,一个又一个新人粉墨登场。经过多年的博弈,最后的局面终于形成——三分天下。

我有时候在想,估计曹操在“煮酒论英雄”时并没有预见到未来三分天下的局面,只是确定了和他争天下者之一——刘备的出现和存在。至于最后预测三分天下的人物——诸葛孔明的出现还有待时日。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历史长河中总是会出现“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局面。在我看来,从雄才大略上相比,刘备远远不及曹操,但从人品和传统道德层面上比较,曹操又远不及刘备。由此可见,优秀人物往往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因此,要完成大业就必须善用人才以弥补不足。刘备如此。曹操又何尝不是呢?

一番龙争虎斗之后,当三分天下已成定势,而且这种平衡在短时间内任何一方又都难以打破。即使后来的蜀国有神一般的诸葛孔明的帮助,最终也只能偏居西南一隅。

从一千八百年前曹刘“煮酒论英雄”之后,在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英雄人物也曾经如曹刘一样“煮酒论英雄”?可能没有人统计过,但我猜想可能无时不有类似的场景出现。只是有的场景留在文字中,有的场景只能散佚在历史的云烟之中。

以我个人的偏好,我更喜欢曹操的方式。胸怀大志的曹操在对当世英雄摸排之后,对那个曾经以贩履织席为生的英雄刘备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于是,在梅子成熟的时节,借雷雨来临之际,在小亭之上,把酒临风,借酒抒怀,既有名士风范,又彰显英雄情怀,这一举动让千百年的英雄豪杰竞相效仿,让原本籍籍无名的水果——梅子也名垂青史成为纵论天下者眼中的必不可少的珍馐。曹刘也最终分别成为“青梅煮酒论英雄”后的三分天下中霸主。

我又想起一千八百年后的1925年12月,年仅32岁的青年毛润之豪情满怀地写出了壮怀激烈的诗篇——《沁园春·长沙》。在诗中,诗人在借景抒怀之时,大声地向天地追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诵读着这样的文字,不禁让我想到了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当时的毛泽东写这篇诗文时正值冬季,既不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也可能因囊中羞涩根本没有买酒的钱,但这一切都不影响他对天地的追问。也许,毛润之根本不屑于所谓的“煮酒论英雄”,因为在他的眼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才是大英雄的气概,这才是千古风流人物的人生态度。

神州四望,风光依旧;千古兴亡,不尽悠悠。在曹刘“煮酒论英雄”后的一千八百多年里,有多少英雄豪杰、风云人物出入其中;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写尽风流。中华数千年历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正是这些写尽风流的英雄们带领着普罗大众一起写就了辉煌的中华史卷。

“煮酒论英雄”让青梅酒杯里盛满了豪情。这样的场景既有诗情画意,又盛满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让人读后,激情满怀,心驰神往。

此时,青梅已经备好,美酒已经温热,只是大英雄们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