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水
作者:肖江
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雨水”节气排在“立春”之后,位于第二的位置。雨水节气的到来意味着降雨的开始,但通常降雨量多以小雨或毛毛雨为主。在古代,农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主要原因就是初春之时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而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雨水时节河水破冰,大雁北归,预示着温暖的日子正在走来。
在我看来,如果说立春日的到来是给人们带来春的喜讯,那么,雨水日的到来则是希望实实在在开始的日子。因为干涸了一个冬季的大地以及冬眠了数月的动植物和农作物都在等待雨水的滋润,就如同阿天旱中的人们期盼甘霖的感受。正因如此,古人对于雨水节气的到来充满欢喜,也对大自然恰如其时的赐予充满期待和感激。
对于中国人来说,雨水节气是一个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时节。在这个时节里,不管有没有雨水,人们的心中都是湿润的,都充满着雨意朦胧的诗情画意。也正因为如此,在“雨水”节气这一天,许多地方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祭礼上天以求丰年和安康。
在千百年里,文人骚客们对于“雨水”节气的到来也常常不吝文字予以咏叹。
唐人齐己在他的《野步》诗中写道:“城里无闲处,却寻城外行。田园经雨水,乡国忆桑耕。……”正是雨水时节的到来让到城外踏春的诗人回想起故乡,回忆起雨水时节家乡农耕的场景,有一种甜蜜的回忆拥挤在文字中。唐人刘长卿的《雨水》诗则别有一番味道:“卿本仙婕帐中花,奈何二月不还家。 鸿雁声声传消息,轻转飘洒满天涯。 ”这首诗把诗人盼望初春雨水降临的心情通过诗句表达的淋漓尽致。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则是另一番景象:“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描写的是杭州的雨水时节,也只有江南的雨水时节才有杏花可卖。
此时,身处燕地城郭中的我还只能在诗人们的文字中感受初春的雨水。因为身上还裹着厚厚的冬装,屋外湖中的冰还没有消融,不管是草色或者树色还只能遥看;或许这个时节还有飞雪“故穿庭树作飞花”。想到这里,我不禁又想起淮水左岸沿淮平原上的雨水节气。虽然位于淮河左岸的沿淮平原并不是江南,但离长江也只有百公里之遥,江淮之间又几乎是一马平川的江淮平原,因此,气候的差异并不明显。在我的记忆中,雨水时节到来的时候,在淮河左岸的沿淮平原上已经不时可以迎来绵绵春雨了。每当小雨来临,忙于春耕的农人甚至连遮雨的草帽都不戴,尽情地将希望和憧憬播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在雨水节气里,人们最愿谈论的是雨,最关心的也是雨。每天清晨打开房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有没有下雨。在我的印象中,雨总是在睡梦中走来的。而最先得知春雨到来的消息不是眼睛,而是耳朵。春雨的到来几乎是静悄悄的,“润物细无声”是对春雨的最恰当诠释。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孩提时,忽然在睡梦中醒来,迷迷糊糊之时,听到有轻微沙沙的声响;静静地细听,一种由远及近,细微的淅淅沙沙的声音来到窗前,并且在窗前驻足,不一会儿,就听到清脆的雨滴声传来。轻微的脆响像凉毛巾一下子敷在脸上让我的睡意顿时消失。我轻轻地走到窗前倚在窗台边,望着夜色中模糊的世界,安静地倾听着春雨的声音……
细密的春雨像千万根丝线落下般发着轻微和沙沙的声响。雨水从屋檐上潺潺而下,轻轻撞击着窗台发出清脆的滴滴答答声响后又无声地滑向大地……。长大后,读到“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的诗句,顿时将诗中的场景和我孩童时的感受联系在一起,觉得在春雨初临的夜晚,卧听雨声入梦实在是一件人间快事。
细润如酥是描写初春时节春雨的最恰如其分的文字。可以想象一下,被冻僵一个冬季的大地在绵绵春雨中终于放松了紧绷着的神经,僵硬的泥土在细雨的润泽下正变得酥软柔和,一抹抹令人惊喜的春意不时撞入视野,春的氤氲在大地之上,在山野之间慢慢地汇聚着,终于,在不知不觉之间,无尽的春色就涂满了人间。这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啊!
雨水时节飘下的雨和四季的雨一样原本无色,但走过冬天之后落下的春雨却被染上了颜色,这种颜色是鹅黄,是淡绿,是生命的本色。
雨水节气来了,春雨也要来了。我多希望,一场春雨如约而来,轻盈地飘向人间,浮起一垄垄烟雨;而我则撑着雨伞,伫立在淮水的左岸,看着烟雨中的淮水,春心和春雨一起跃动,倾听淮鸟的歌唱,期待着那尘世中的一次蓦然回首。